张军,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1963年生于中国安徽省。中国国籍。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长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核心经济学期刊《世界经济文汇》主编。
他是中国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中国的工业改革、经济增长和当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深厚的研究。他是中国多个地方政府的咨询顾问,曾参与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英国文化委员会以及欧盟等对华项目。他操非常流利的英语,是国际上十分活跃的中国经济学家之一。他经常被国际组织邀请出席会议、论坛或者在国际的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过去十年来,他是Wilton Park Conference、The Chatham House、The Chicago Society、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St. Gallen Symposium, Korea China Forum、The Brenthurst Foundation、The Forum Asia(CASA)、Mizuho Global Forum 等特邀演讲嘉宾。他也是国际上诸多著名跨国公司和商学院频繁邀请出席其在华活动并发表演讲的中国经济学家。他用中文和英文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几百篇评论。他最近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2003)和《组织、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2004)和《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2005)等。
他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的评论与观点频繁见之于国内外重要的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CCVT经济频道、 CCTV英语频道、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第一财经、东方卫视、BBC World Service、PBS、Bloomberg、ABS、KBS、凤凰卫视、亚洲电视台、路透社、法新社以及《纽约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美国)、《朝日新闻》)日本)、《金融时报》(英国)、《华盛顿邮报》(美国)等。他还是世界报业辛迪加(Project-Syndicate)、《经济观察报》、《上海证券报》、《了望东方周刊》等多家财经专栏作家。
教育和学历
复旦大学(1985,经济学学士)
复旦大学(1988,经济学硕士)
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1990, 国际暑期学院(ISSE)结业证书)
复旦大学(1992,经济学博士)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AFRAS 学院(University of Sussex, 1993,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88-1993,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助教、讲师
1993-1997,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1997-至今,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1994,10-1995,5 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经济系客座副教授
1997,9-1998,3 任英国伦敦经济学院STICERD 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98,3 任丹麦奥胡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教授
1998,11-1999,1 任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经济学部招募研究学者
1999,7-8, 任日本青山学院国际政治与经济系IMBA 讲座教授
2000,6-8, 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0,9-2001.9 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02.6-8 任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
2002,9-2003,1 任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2003,1 任香港岭南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2003,6-8 任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
2004,6-7 任韩国全南国立大学商学院讲座教授
2005,6-9 任芬兰赫尔辛基联合国大学“经济发展世界研究院”(WIDER)访问研究员。
2005,7-2006,12 任日本早稻田大学“亚洲共存”数字教学项目特聘讲座教授
2006,4- 任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长江特聘教授
2007,5-8 任加拿大女王大学政策研究学院访问研究员
2007,1 2 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2008,3-5 任美国耶鲁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全国青联第一届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理事
新制度经济学国际协会(ISNIE,USA)会员
韩国岭南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研究生论文特聘校外审查人(external examiner)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论文学校外审稿人
中金国际“经济学/金融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
欧洲China Biz Speakers 演讲人(www.chinabizspeakers.com)
上海论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世界中国学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聘任课程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聘任课程教授
上海市委宣传部咨询专家
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东方卫视高级顾问
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和都市改造基金会理事
上海浦东创业研究院理事会理事
上海复源管理咨询公司高级顾问;
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咨询专家和评审委员会委员
天则经济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经济学(季刊)》学术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学术委员
《经济学报》学术委员
《China Economic Journal》学术委员
《经济研究》特聘审稿人
《改革》学术委员
《中国金融评论》学术委员
《社会科学战线》学术委员
《江苏社会科学》学术委员
《政治经济评论》学术委员
《产业经济评论》学术委员
《制度经济学研究》学术委员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委员
《中国经济观察》学术委员
《海洋经济评论》学术委员
兼职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山东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安徽大学
上海大学
华中政法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社会科学院
浙江财经学院
荣誉与奖励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2006)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5)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张军等,2005)
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张军等,2004)
第7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2004)
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3)
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
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2002)
第2界蒋学模经济学奖获得者(2002)
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000-2003)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2000)
第六界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1999)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六届青年教师研究类二等奖(1998)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1998)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三等奖(1994-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获得者(1997)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1986-1993)
研究资助
国家“985”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项目(2007-2009)
上海市“曙光”计划跟踪项目(2006-2008)
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4-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2-20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1-2003)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研究基金(2000-2001)
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0-2003)
福特基金会/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公共政策研究项目”(2000-2001)
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1999)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招募基金(1999)
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1997-1999)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九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1997-1999)
英国科学院王宽诚奖学金(K. C. Wong Fellowships,1997-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1994 -1995)
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中国学者发展项目基金(CSCC, Washington, D.C., 1994 -1995)
英国文化委员会技术合作奖学金(British Council, 1992-1993)
英国大东电报公司奖学金(British Cable & Wireless, Plc, 1990)
讲授课程
高级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现代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英文课程Microeconomics、Managerial Economics、Macro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China’s Economic Reform、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等。
中文著作
《中级微观经济学》(主编),2008,高等教育出版社。
《为增长而竞争:中国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与周黎安合编),2008年,上海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转型、治理与中国私人企业的演进》,200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读懂中国经济》,2006年,中国发展出版社。
《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2006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高级微观经济学》(主编),200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2003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
《书里书外的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
《高级微观经济学》(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话说企业家精神、金融制度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走近经济学》,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市场的微观结构》(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协调博弈:互补性与宏观经济学》(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合作团队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比较经济模式: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经济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分析》,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经济、社会与文化:张军经济随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译),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微观经济学》(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000年新版。
《中国过渡经济导论》,立信出版社1996年版。
《特权与优惠的经济分析》,立信出版社1995年版。
《现代公司的理论与经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公共选择》(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法和经济学》(主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西方宏观经济学导论》(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代表性中文论文
“改革以来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变化研究:1978-2005”(与陈诗一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3与增长模式”,《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中国地方官员为什么要改善基础设施?”(与王世磊合作),《经济学季刊》,2007年1 月(第7卷第2期)。
“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经济学季刊》2007年10月(第7卷第1期)。
“官员的任期限制、异地交流与经济增长”(与高远合作),《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与高远等合作),《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首篇。
“中国金融深化-生产率关系的再检测:1978-2001”(与金煜合作),《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省国际资本存量的再估计”(与吴桂英等合作),《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王祺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与现有的结论”(与陈诗一等合作),《经济学季刊》,2003年10月号。
“市场结构、成本差异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与罗长远等合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的首篇。
“关于中国资本存量的另一种测度方法”(与章元合作),《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新的发现与解释”,2002,《经济研究》,第6期首篇。
“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对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解释”,2002,《经济学季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第2卷第1期。
“关于信息产品共享的经济模型”(与姜建强合作),2002,《经济学季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第2卷第2期。
“中国国有工业利润率的变动模式:1980-1997,2001,《经济研究》,第3期。
“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改制的经济学分析”(与冯曲合作),2000,《经济研究》,第7期。
“中国制造业利润率的决定:来自普查的证据”(与村上直树等合作),2000,《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冬季号。
“转型国家的初始条件,改革速度和经济增长”(与Hallagan合作),1999,《经济研究》,第10期。
“需求,规模效应和中国国有工业的亏损:产业组织的方法”,1998,《经济研究》,第6期。
“改革起点和改革路径:一个可行的模拟”(与Hallagan合作),1996,《经济研究》,第1期首篇。
“苏联的增长方式:一个综述”(与韩贤旺合作),1996,《经济研究》,第8期。
“社会主义的政府与企业:从退出角度的分析”,1994,《经济研究》第9期。
“中央计划经济下的产权与制度变迁理论”,1993,《经济研究》,第5期。
“寻求短缺的制度原因”,1991,《经济研究》,第12期。
“产权结构、所有制和社会主义企业制度”,1989,《经济研究》,第8期。
“改革后中国农村改革产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1998,《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过渡经济学:我们知道什么?”,1998,《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
“转轨经济中的过度进入问题--对重复建设的经济学分析”,1998,《复旦学报》,第1期。
“改革后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1997,《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第20卷(秋季)。
“过渡经济学:理论的回顾与争论”,1997,《上海经济研究》,第4期。
“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1996,《改革》,第5期。
“中国的渐进改革为什么成功?”,1996,《经济学家》,第3期。
“关系:一个初步的经济分析”,1995,《世界经济文汇》,第6期。
“信息费用、有限理性和计划的约简:对中国计划经济结构的一个假说”,1992,《经济发展研究》,第3期。
“国有企业的货币激励:理论与经验研究”,1991,《上海经济研究》,第6期。
“关于企业制度的理论模式”,1991,《世界经济文汇》,第4期。
英文论著
Books
Economic Refo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 After Thirty Years (with Arthur Sweetma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2008.
An Introduction to Market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Fudan University Press, 1995.
Chapters in Books
“Triggering Economic Growth in Post-Reform China: What Do We Know About It?”, edited by Greg Mills and published by the Brenthurst Foundation in Africa, as part of the compilation of papers entitled Globalisation and Economic Success.
“Comments on Asia’s Financial Crisis” in J. Sachs and W. T. Woo (eds), Asia Economic Papers, MIT Press.
“Investment-Growth Nexus in Chin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Yoshinori Shimizu (eds), Economic Dynamism of Asia in the New Millennium: From the Asian Crisis to A New Stage of Growth, 2007, Singapore: Th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China and India: Why do They Need to Learn and Trade with Each Other?”, In Hernaikh Singh(ed), South Asia in the Global Community: Towards Greater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2007, published by Institute of South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Investment,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n Lok Sang and Robert Ash (eds), China Hong Kong and the World Economy: Studies on Globalization, 2006, Palgrave Macmillan.
“Investment,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n Doowen Lee et al (eds)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sm of the Northeast Asian Economies, 2005, Seoul: Yonsei University Pres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in Mengkui Wang et al (eds), China’s Economy, 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 2004, 26-51.
Scale and Sale: An Overview of State Enterprises Restructuring in China, in Chan-Hyun Sohn (eds) Structural Refor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of the Northeast Asia, Korea Development Economic Association and Kore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2003, 25-34.
Refereed Papers
“Term Limits and Rotation of Chinese Governors: Do They Matter to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Asia Pacific Economy, 2008, 13(3): 274-297;
“Introducti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Robust Econo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sia Pacific Economy, 2008, 13(3): 255-259;
“Estimation of China’s Provincial Capital Stock Series (1952-2004) with Applic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2008, 6(2):177-196;
“The Financial Deepening-Productivity Nexus in China:1987-2001”,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2007, 5(1):37-50.
“Investment,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3, 14: 713-734.
“Market Size, Scale Economies, and Pattern of Loss-making in China’s State Industry”, 2000, East Asian Review. no.4 (March), 3-28.
“Growth in Industrial Output in Post-reform China: Dual Pricing and Competitive Fringe”, (with William Hallagan), 1998, East Asian Review, no. 2 (March), 1-17.
“Market Structure, Cost Differences and the Process of Non-Public Conversion of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Its Implication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xv, No. 2, 3-16.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form,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A Missing Link”, Fudan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3, no. 3, 2006, 1-16;
“Understanding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What Have We Known?”, Fudan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 no. ?, 2007, 1-16.
Working Paper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rajectories and Institutions”, Research Paper No. 2008/33, UNU-WIDER, Helsinki, Finland.
“The Financial Deepening-Productivity Nexus in China:1987-2001”, Research Paper No. 2007/08, UNU-WIDER, Helsinki, Finland.
“The Determinates of Profitability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vidence from Census Data”,(with Liang and Murakami),working paper #19,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Japan.
“Starting Positions, Reform Speed and Economic Outcome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with William Hallagan), 2000, working paper #280, 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USA, also includ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held at Qing hua University July 23-26,1999.
“Excessive Entry into the Markets: A Game Theoretical Approach”, (with William Hallagan) 1998, working paper,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Scale and Sale: An Overview and Prospect of China’s State Enterprises Reforms”, 1998, Wilton Park Conferences, West Sussex, Engl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Policy i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1996, Management Centre, King’s College London, England.
“AFTA and Beyond: Chinese Perspective”, 1994,ESCAP, United Nations, Bangkok, Thailand.
Short Opinion Articles
“The GDP Craze”, www.cbiz.cn, 15/6, 2003
“Should Shanghai Reindustrialize Itself?”, www.cbiz.cn , 20/7, 2003
“Capitalize Chinese Economy”, www.cbiz.cn, 2/11, 2003
“Deft touch needed to cool down the investment”, Shanghai Daily, 14/6, 2004
“Fiscal prudence can nourish the economy”, Shanghai Daily, 28/1, 2005
“Stay the course to fix the imbalance”, Shanghai Daily, 18/2, 2005
“China may rewrite economic theories”, Shanghai Daily, 27/6, 2005
“China Exchange Rate Puzzle”, South Africa Business Daily 和Western Australian
Evening, 23/7, 2005
“Reform Before It Is Too Late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12, 2005
“Financial Discrimination, Corruption, and the Rise of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BizShanghai, 14/6, 2006
“The rise of imbalanced growth in China”, WIDER Angle
(http://www.wider.unu.edu/newsletter/angle2006-2.pdf), no.2, 2006
“China’s Financial Fetish”, Project Syndicate, 4/2, 2007
“Building Financial Hubs: Dogmatic and Misguided”, Shanghai Daily, 10/2, 2007
“China boom is over”, New York Sun, 31/1,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