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理论 > 文章详情
上层建筑概念再探讨
2010-12-13 作者:胡为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对一些重要观点和概念结合语言学、解释学进行全面理解和解释,有助于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上层建筑是马克思学说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比喻性概念,有着多重含义,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在早期,马克思用上层建筑喻指思想、观念,借助这一概念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超乎社会存在之上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市民社会这种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及其作用时,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上首次使用了“上层建筑”概念,主要指的是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或“思想上层建筑”。他们指出,真正的市民社会“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随后,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再次使用上层建筑这一概念时,赋予其更为复杂的含义:“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马克思更多地是在社会政治结构、国家政权或政治行为的意义上使用上层建筑这一概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无产阶级是现代社会的最下层,它如果不摧毁压在自己头上的、由那些组成官方社会的阶层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腰来。”这里所说的“全部上层建筑”,虽然没有规定其具体内容,但从后面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它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写道:“要解放被压迫阶级而不损害靠压迫它过活的阶级,而不同时摧毁建立在这种阴暗社会基础上的国家全部上层建筑,是不可能的。”这里所说的“国家全部上层建筑”,是指维护农奴制的俄国国家政权。

  上层建筑还喻指信用与虚拟资本、汇票等,主要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和文章中。在《贸易和财政状况》一文中,马克思在信贷与虚拟资本如银行券、债券类的意义上使用了上层建筑这一概念。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上层建筑喻指过信贷,就把“信贷上层建筑”列入上层建筑概念。马克思使用上层建筑一词,主要还是喻指政治结构和政治权力。

  当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特点,需要我们用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对当代社会实践经验进行新的概括,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