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领域:比较新闻学、跨文化传播
单波教授的论文荣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新闻与传播学三等奖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单波教授的论文《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荣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新闻与传播学三等奖。
单波,1964年12月生,汉族,湖北天门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台港澳新闻研究中心主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1998年被列入“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武汉大学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2002年10月至11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教授。自1985年留校任教以来,共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
单波教授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风格:史论结合,中外对比,关注现实,追求创新。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比较新闻学,注意围绕如何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的问题,探讨中西新闻传播业与新闻传播观念演变的轨迹,并从文化比较学与多维视野的观照中探寻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方向及价值取向。1994年,与人合作出版《中西新闻比较论》(武汉出版社)一书,该书被认为是中国大陆最早的比较新闻学著作之一,其特点是从比较文化学、比较伦理学、比较文体学等层面拓展了比较新闻学的思维空间,此后,又在《国外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西新闻传播思想比较研究的论文,建构了观念层面的比较分析模式。1998 年以后,多次参加港台国际学术会议,展开了大陆与台港澳新闻传播比较研究,并从1999年开始主持武汉大学台港澳新闻研究中心的工作,进一步扩大比较新闻学的研究范围,发表了大陆与台港澳新闻传播比较研究的系列成果,并建立了与港台学术机构的稳定关系,使此项研究制度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把视野扩展到新经济、新技术背景下的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01年,出版《20世纪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全面总结了中国新闻传播业和新闻传播观念的发展,并对其作了新的历史划分和新的逻辑分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年,出版《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人民出版社),创造性地建构了唐君毅哲学的批判体系。
多年来,单波教授的学术成果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其论著和论文的引用率比较高,特别是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的《新闻传播》全文转载。2001年,《经济新闻传播的文化学研究》(《现代传播》1996年第1 期)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现代传播》1999年第1期)获中国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代表性成果:学术著作:跨文化传播新论 ( 3月11日 ,5748)
* 代表性成果:学术著作:新闻传播学译丛(四种)《数字媒介社会》、《受众研究读本》、《狐狸也疯狂——福克斯新闻与CNN竞争内幕》、《美国受众成长记》 ( 3月11日 ,5570)
* 代表性成果:“传媒社会控制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13篇) ( 3月11日 ,4557)
* 代表性成果:“海外人文社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6-2008,3篇) ( 3月11日 ,4340)
* 代表性成果:“跨文化传播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13篇) ( 3月11日 ,4466)
* 跨文化新闻传播论 ( 2月26日 ,11339)
* 一次自由开放的跨文化对话——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 7月1日 ,11864)
* 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与障碍 ( 4月29日 ,10943)
* 隐私权与知晓权:冲突及平衡 ( 4月29日 ,11037)
* 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 ( 4月29日 ,11011)
* 美国媒介的战争卖点及人文反思 ( 11月30日 ,10569)
* 救国的味道:中国早期白话报的文脉 ( 11月30日 ,10729)
* 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业和新闻观念的发展 ( 11月13日 ,10498)
* 新闻传媒如何扮演民主参与的角色? ( 11月12日 ,10540)
* 唐君毅的人文思想与二十一世纪 ( 11月12日 ,10454)
* 论管翼贤的新闻观 ( 11月12日 ,10805)
* 评西方受众理论 ( 9月18日 ,11120)
* 跨文化新闻传播论 ( 7月15日 ,10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