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53 年5月出生于北京市,满族,198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9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法学博士(SJD)学位,1996年评为教授,1998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物证技术教研室主任、证据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侦查与证据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侨联主席、北京市刑侦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挂职),曾经在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在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任客座教授;1999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3年被国家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2005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何家弘在业余时间还为“普法”而撰写法学小说和推理小说,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创作的四部“犯罪悬疑小说”已经被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并有一部被译成意大利文在意大利出版,颇受好评;英文译本也将由企鹅出版公司于近期出版。
研究领域
1、证据学;2、侦查学;3、刑事司法制度
研究项目与课题
1、“刑事审判中的证据制度研究”,国家重点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已完成)
2、“刑事审判认证制度研究”,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已完成)
3、“电子证据法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已完成)
4、“中外司法体制研究”,司法部项目(已完成)
5、“证人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完成)
6、“检察机关执法观念的转变”,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大项目(已完成)
7、“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与中国司法改革”,欧盟-中国司法合作项目(已完成)
8、“陪审制度比较研究”,司法部项目(已完成)
9、“刑事错案实证研究”,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进行中)
10、“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中)
科研成果
(一)著作类(主编、单独撰写或第一作者)
(1) 《刑事审判认证指南》,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
(2) 《电子证据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
(3) 《域外痴醒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2年12月
(4) 《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
(5) 《法律英语》(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
(6) 《毒树之果》,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5月
(7) 《神证、人证、物证》,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5月
(8) 《中外司法体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
(9) 《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
(10)《刑事司法大趋势》,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1月
(11)《享受法缘》,法律出版社,2005年9月
(12)《中美检察制度比较研究》(英文),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
(13)《何家弘作品集·犯罪悬疑小说系列》(5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
(14)《证据学论坛》(已出版1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15)《法学家茶座》(已出版1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二)论文类(单独撰写或第一作者)
(1)“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法学研究》2001年6期
(2)“中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之构想”,载《法学家》2001年6期
(3)“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载《中国法学》2002年2期
(4)“‘文书审’与司法公正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5)“中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方向”,《中国法与比较法》(香港,中、英文)2003年5月
(6)“论法官造法”《法学家》2003年第5期。
(7)“司法证明标准与乌托邦”,《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8)“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与证据采信标准的规范化”,《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9)“从司法证明模式的历史沿革看中国证据制度改革的方向”,《法学家》2005年第4期
(10)“中国陪审制度的改革方向”,《法学家》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