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出名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一个著名大学教授以讲中国古典文化而闻名于世,可是说是我们的一个骄傲,这个事实前几天于丹在保镖前呼后拥之下签售就能得到充分的证实。
看到那个“宏大”的场面,真是令人感慨万端,一个全民崇尚古文化的时代终于到来了。然而当我们低下头来认真地思考之后,却不免为一些人的热情和执着而感到悲哀——原来我们很久以来口口声声倡导的“五千年”文化直到今天才似乎被人们知晓。原来古往今来无论在正综合和非正宗的场合里,被后人们极力推崇的祖先文化只不过是一种口号而已,只有到了“于丹时代”才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
那些在于丹侃侃而谈的声音里好像已经找到自己祖先的位置的人们,那些在于丹举手投足之中体会到自己寻觅的文化梦寐岁月的人们,在于丹的理论里落实了自己“千里追寻”的答案,原来只知道孔子却不知道孔子的《论语》是这样的解释。
令人感到可笑的是,我们从小学教育开始从来没有中断过古诗文,整整十二年的时间,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教材里都有大篇的古诗文片段,然而新时代的 “文盲”们却不能自己静下心来认真地把那部《论语》读一遍,尽管有些章节在课本里已经被老师解释的再熟悉不过,可是在国人的思维里《论语》依然是一部遥远的“天方夜谭”。
我们不能不敬佩那些静静地坐在于丹面前的人们,从白发苍苍的老叟到童稚未散的幼儿,一个全民崇拜“英雄”的时代让我们忽然回到了消失的那个特殊的年代,如果人的思想和灵魂完全靠“灌输”而得到一种知识的安慰,那么灵魂的麻木真实状态也就是不远的将来。
文化的严重缺失无外乎就是呈现两种形式,一个是关闭思考的心灵;二是竖起灵敏的耳朵。两千多前的苏格拉底几乎和孔子一个时代的人物,他曾经回答向自己询问答案的学生:一个是思考,一个是实践。
如果有一天我们所有的人能够在认真思考的状态下打开《论语》,并且能够沿着历史的踪迹寻找可知和不可知的答案,那么“文化缺失”的悲哀才会渐渐地离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