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男,1961年12月生,黑龙江省拜泉县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个人履历
1982年2月,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获理学学士; 1984年12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198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6年 3月,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1996年 4月,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外国人特别研究员;1997年 4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1999年7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副教授,2001年12月起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主任,同时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访问研究员。
教研工作
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99年以来,在教学与教学研究领域内获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等在内的各项奖励6项。编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主持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经济地理学概论》,被评为北大优秀主干基础课。 1999年以来主要在以下三个经济地理学领域(北京高科技产业发展与首都圈建设领域、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等国际经济地理领域、以东北地区为主的区域发展与规划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国际合作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各一项,北京市软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国家教委项目十余项,参与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多项。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社会兼职
·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兼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政府--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市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校外--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经济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校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海外--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JSPS-PFFR),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访问研究员。
学术活动
1.1999年10月10-15日:"地区发展:工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和竞争力"国际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协调办公室主办),大会报告:"九十年代里以来中国城市竞争格局及其变动研究"(上海:千鹤宾馆)。
2.1999年12月18-19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整体形象战略研讨会"(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主办),大会报告:"面向奥运申办的北京都市营销战略"(北京国宜宾馆3楼会议室)。
3.2000年7月8-11日,"内蒙古、北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讨会"(北京市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会议报告(包头市)。
4.2001年5月25-27日,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员代表会议(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主办),会议报告:"中国首都圈区域结构研究"(天津:南开大学)。
5.2002年3月31日,日本地理学会2002年春季学术大会(日本地理学会主办),大会报告:北京高科技产业的集聚与区域分工(北京におけるハイテク产业の集积と地域的分业)(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文理学院)。
教学工作
·近年来主要教学工作
--主要开设本科课程--经济地理学,以及研究生课程--企业行为与空间组织;
--讲授"区位理论"、"国土研究"以及"区域经济分析"等研究生课程班课程;
--现指导硕士研究生4名,协助指导多名博士研究生。
科研项目
(一)目前正在主持的主要研究课题
(1)国际项目:
--日资企业对华投资动机、区位选择及其实施效果的地理学研究(日本平成13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特别研究员奖励费)(中方主持人);
--首都圈的地域结构与首都机能的日中比较研究(日本(财)住友财団,2000年度「アジア诸国における日本関连研究助成」课题);
(2)国家基金项目:
--夕阳产业地域的形成、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东北为例(400710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空间发展新战略--关于营建首都圈的理论与规划实践研究(Z00029)(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
(3)北京市软科学研究项目:
--首都空间发展战略--关于营建首都圈的战略规划工研究(RK00-56);
--北京市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分工研究(RK00-57);
--北京市第二次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重组研究(H010610100112);
--北京高科技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与区域创新环境建设研究(H021120050220);
--北京若干高新技术重点领域产业链研究(总体组)(RK01-65);
(二)目前正在参加的重大研究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港澳-珠江三角洲及其外围地区协调发展研究
(2)国家社科九五重大项目: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
主要论文
近年来主要学术论文
1 李国平,俞文华(1999):产业国际转移中我国产业结构重组基本策略探讨,中国软科学,第2期,PP.17-20。
2 李国平,窦文章(1999):对外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空间重组的影响分析,世界地理研究,第8卷,第1期,PP.1-8。
3 李国平(1999):日本钢铁工业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化的机制研究,地理研究,第18卷,第3期,PP.282-288。
4 李国平(1999):面向世界城市的北京经济功能强化方向研究,中国软科学,第11期,PP.73-76。
5 窦文章,李国平,王立明(1999):中国城市竞争格局变动的进一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第8卷,第4期,PP.103-110。
6 李国平(2000):世界城市格局演化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定位,城市发展研究,1期,PP.12-16。
7 李国平(2000):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基本分析框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PP.52-60。
8 李国平,郭思琪(2000):面向21世纪的日本国土开发与国土结构,东北亚研究,1期,PP.47-52。
9 李国平(2000):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的区域差异研究,第2期,世界经济,PP.50-56。
10 李国平、杨开忠(2000):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与空间转移特征及其机制研究,第2期,地理科学,PP.102-109。
11 李国平(2000):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动机的空间选择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第2期,现代日本经济,PP.20-24。
12 孟庆民,李国平(2000):新国际劳动分工研究动态,世界地理研究,第9卷,第2期,PP.31-37。
13 孟庆民,李国平(2000):新国际分工的动态,国土开发与整治,第10卷,第2期,PP.17-20。
14 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2000):新国际分工的动态:概念与机制,中国软科学,第9期,PP.112-116。
15 孟庆民,李国平,王建平(2000):剩余权理论及其对我国高校企业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第4期,PP.51-56。
16 Dou Wen-zhang,Li Guo-ping, Gan Yin-jin, Wang Li-ming, Yang Kai-zhong(2000), Urban Competitive Pattern and Its Changes i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Vol.10,No.2 PP.105-112。
17 谭成文,周异决,谭遂,李国平(2000):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北京农村工业发展对策分析,世界地理研究,第9卷,第3期,PP.61-66。
18 窦文章、杨开忠、李国平(2000):"密云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其政策含义,经济地理,第6期,PP39-43。
19 课题组(2000),阜新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窦文章、李国平执笔),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3期,PP71-75。
20、李国平(2001):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经济地理,第1期,PP33-37。
21、李国平、孙铁山(2001):关于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与战略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第2期,PP18-21。
22 谭成文、李国平、杨开忠(2001):中国首都圈发展的三大战略,第1期,地理科学,PP.12-18。
23 Li Guo-ping, Yang Kai-zhong, HE Qi-chun, SUN Tie-shan(2001),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CHARACTER OF THE INDUSTRIAL AND SPATIAL TRANSFERENCE OF FDI I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Vol.11,No.1 PP.1-10。
24 李国平(2001):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结构变化研究,第3期,现代日本经济,PP.7-11,21。
25 孟庆民、韦文英、林承格、李国平(2001):可持续发展类型与测度的理论探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15卷,第1期,pp42-50。
26 李国平、杨开忠、方森(2001):水源保护区可持续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PP.70-76。
27 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2001):学习型区域--面向全球化的区域发展,第3期,地理科学,PP.205-209。
28 李国平(2001):日本国土结构及其方向的初步研究,人文地理,第5期,PP66-71。
29 MENG Qing-min LI Guo-ping(2001),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YPES AND MEASU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MENT,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Vol.11,No.3 PP.201-210。
30 李国平、张洋(2001):抚顺煤田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形态及结构演化研究,第6期,地理科学,PP.511-518。
31 李国平(2002):关于经济地理学教学及其改革的初步探讨,第1期,经济地理,PP.124-128。
32 李国平、卢明华(2002):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第2期,地理研究,PP.228-238。
33 李国平、卢明华(2002):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初步研究 ,第3期,地理科学,PP.263-269。
34 李国平、玄兆辉、李方(2002):中国夕阳产业地域划分及其类型,地理学报,第4期,469-478。
主要著作
近年来主要学术著作
1.李小建,李国平,曾刚,覃成文,林炳耀,张文忠(1999):《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开忠,李国平(2000):《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3.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编(2001):《2001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年度报告》,科学出版社(编委会副主任,第一执笔人)。
4.李国平、杨柏林 等编著(2002):区域科技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面向新世纪的青岛科技发展规划,海洋出版社。
获奖情况
1、经济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组(1999):经济地理学概论课程被评为优秀主干基础课,北京大学,1999年9月10日(课程主持人)。
2、李国平(2000):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五)。
3、李国平(2000):荣誉证书(会徽及申办口号征集评选工作),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2000/5。
4、李国平(2000):2000年度北京大学正大奖教金优秀奖(北京大学,2000/12)。
5、胡兆量,韩茂莉,李国平(2001):《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建设,北京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
6、胡兆量,韩茂莉,李国平(2001):《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建设,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委,排名第三)。
7、胡兆量,韩茂莉,李国平(2001):《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建设,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委,排名第三)。
8、杨开忠、李国平等(2001):持续首都--新世纪首都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9、李国平(2001):2000-2001学年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200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