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亚当.斯密之二:“财富”的意蕴
2010-12-03
作者:赵修义
来源:社会科学网
斯密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国富论》。从其书名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就可以可以看出,财富问题是他关注的焦点。然而斯密作为一个学者,在使用“财富”这一概念的时候,并非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到“财富”的时候那样,当做是不言而喻的常识,而是作出了仔细的分疏,区分了日常所说的“财富”所包含的不同的意蕴。
他首先厘清的是“国富”与“民富”的区别于联系。
《国富论》的书名中“wealth of nations”一词,如果直译的话就是“诸国之财富”。可见讨论的重点是国家的财富或国家的富裕。王亚南郭大力在1931年将书名译为《国富论》,是就是按此意思直译的。但是,什么是一国的富裕或一国的财富呢?斯密当年把“富其君又富其民”作为国策献给英皇的时候,就把在一国的财富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方面。在给“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下定义的时候,他写道:“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这里明确地把“裕民”和“富国”作为两个不同的问题加以区分。《国富论》的上卷着重讨论前者,而下卷则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后者。1960年代王亚南郭大力将书名改译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作为研究》,其本意是想借助于“国民财富”这个概念把“富国”与“裕民”这两个方面都加以体现。但是由于汉语中“国民”一词,往往容易被理解为作为个体的“国民”,而非“国”与“民”两者,这样“国民财富”也就有可能被解读为“作为个体的国民”的财富。这就有可能将社会或国家如何获得充分的收入以便公务得以进行的问题,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抹去了。于是没有机会细读此书的人,就会把斯密这本书误读为探究个人如何致富的一本著作。
这种误读,由于新自由主义对斯密学说的解读而广为流传。美国学者沃哈恩在《亚当·斯密及其给现代资本主义留下的遗产》一书中曾经把这种解读称之为漫画式的解读。指出其要旨是把斯密的丰富的思想归结为几个抽象的极其简单化的公式:第一,人永远是一个功利最大化者;我们在一般情况下都仅仅受自利的驱动,是“不管别人的人”。或者在经济交换的时候不关心别人的利益。第二,人是社会原子,或者说,我们是彻底的个人主义者。国家或社会只是一种抽象物。第三,在“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个人的利益会自动地转化为公众的利益。于是,就把斯密所做的两种财富的区别取消了,好像财富问题就是个人财富的积累,而国家财富就等同于个人财富的总和,于是就是把“富国”等同于“裕民”了。
这确实是斯密之后的一些经济学家,尤其是当代的新自由主义者的主张,他们的眼里,只有个体才是实在的,只有一个一个个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就是个体的利益的集合,也就是所谓的 “公益合成论”。但是,亚当·斯密本人并不是这样看问题的。在他看来,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的生计和富裕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强调对于政治家来说,或者说对一个政府来说,“给人民提供充足的生计”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于一个政府来说,如何取得必要的财富,充分的收入,使得公务得以进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两者自然是相关联的,但是又是有区别的。他是在把两者明确地加以区分的前提下去考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富国”与“裕民”之间的关系的。在这种讨论中,斯密不是用抽象的公式来进行推论,而是具体地分析了许多国家的案例。在《国富论》,他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讨论如何“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的问题。这一个部分的讨论,提出的是“均衡财政”的观念。次贷危机和后续在欧洲国家发生的主权基金债务危机发生的今天,读来好像更具预见性。因为危机涉及两个不同的问题,一个是民间的金融企业的资金链的断裂,一个是主权基金的资金链的断裂也就是政府财政的危机。
此外,在这些讨论中,斯密还注意到,在一定的场合,政府的利益与国民的利益,尤其是那些大商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悖的。强调国家财富是国家力量的源泉,而国家力量甚至比国富更加重要。最典型的是他对英国的《航海法》的态度,一方面认为由于它体现的是贸易保护,所以对于“因国外贸易而增加财富,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又强调 “但是由于国防比国富重要得多,所以在英国各种通商条例中,航海法也许是最明智的一种”。这里体现的不是斯密的自相矛盾,而是他在处理“富国”与“裕民” 的关系时所采取的具体的历史的态度。斯密自称是一个“最有思虑最有经验的人”,“不大相信政治算术”。这正是斯密同崇尚抽象公式的新自由主义者的区别所在,也是他高明的地方。可以启示我们讨论“财富”问题的时候,不能抽象地加以议论,也不能仅仅讨论个人的财富而必需区分“国富”与“民富”,并具体历史地去分析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近来“富国”与“裕民” 的关系在国内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讨论中也出现了抽象公式的争论。有的论者坚持一种抽象的公式——凡是国家利益都只是私人利益的遮羞布,所以全部问题都在于如何保护和促进私人利益,尤其是那些占有资本能够聚集大量财富的国民的私人利益。也有一些论者则漠视众多国民的生计,一味强调只要蛋糕做大了,国家的财力增强了,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也有一些手握权力的人,关心的就是政治权力如何控制更多的财力和资源,而将国民的生计当做小事,有意无意地置于无关紧要的地位。与之相比,斯密对于不同历史条件下,各个国家和政府处理“富国”和“裕民”之间的的关系历史经验和教训时所持的具体历史分析的方法,也许显得更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