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去和现在
2010-12-03 作者:张拥军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国教育信息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4年,国家教委即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科研和计算机网(CERNET)。1997年,国家教委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此后,通过“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西部高校校园网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工程的实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教育信息化历经近20年发展,领导体制初步建立,教育部成立了由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CER-NET 可通达全国,卫星网CEBsat 覆盖全国,数字校园蓬勃发展;资源建设初显雏形,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等已提供服务共享,中小学教学资源、大学精品课程等也可提供服务;教育应用初见成效,信息化教学手段已为学校普遍采用,网上招生等应用效果显著;标准研制初成体系,“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已制定发布了40多项教育信息化标准,初步构筑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中单设一章,对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出的明确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教育信息化在面临重大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二是资源建设仍显不足,共享水平亟待提高;三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总体不高、应用意识不强,技能较差,与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缺乏紧密结合;此外,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差异大、不均衡,不同层次教育机构之间、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数字鸿沟明显存在。更为重要的,在观念理念、体制机制,人才储备等方面都存在严峻挑战,不适应当前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改革。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建设原则:

  一是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统一管理和统筹协调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实现基础网络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应用有效衔接、管理科学规范,全面提升整体效能。

  二是融合集成。根据《规划纲要》的任务目标,加大网络、软硬件、信息等资源集成力度,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共享与服务。创新应用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体系和教育发展的全面融合,全面深化教学、管理、科研等教育领域应用,切实提高应用水平。

  三是普及提高。在农村及边远地区普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学环境,升级、扩展、扩容“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不断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性能,支撑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

  四是开拓创新。加强战略研究,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培养和培训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处张拥军处长前不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暨第十次学术年会上的发言整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