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马敏——华中师范大学
2010-12-02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网

  马  敏
  
  男,1955年6月生,四川雅安人。1987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辛亥革命史研究。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主要社会兼职还有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评审组成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湖北经济史学会副会长等。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香港、台湾出席学术会议和讲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研成果获湖北省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成果奖、教育部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著  作
  
  1.《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初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韩国新书园2006年韩文版。

  3.《马敏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精神观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基督教在华传播及其文化教育事业》,财团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类关怀机构2006年版。

  6.《拓展历史的视野:诠释与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版,合著。

  8.《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合著。

  9.《中国经济通史(晚清卷)》,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合著。

  10.《跨越中西文化的巨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主编。

  11.《中国文化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主编。

  12.《当代中国》,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主编。

  13.《韦卓民基督教文集》,香港汉语基督教研究所2000年版。

  14.《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审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主编。

  15.《中国文化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主编。

  16.《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主编。

  17.《包鹭宾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主编。

  18.《2004-2005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合编。

  19.《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要点解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主编。

  20.《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要点解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主编。

  论  文

  1.《我国第一部正式商法》,《史学月刊》1984年第1期。

  2.《清末第一次南洋劝业会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4期。

  3.《清末江苏裁厘认捐活动述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6期。

  4.《中国近代商人心理结构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

  5.《论孙中山的伟人品质》,《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

  6.《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步幅: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述评》,《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

  7.《浅谈晚清苏州商会与行会的区别》,《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合撰。

  8.《清末苏州商会组织系统试论》,《江海学刊》1988年第6期。

  9.《过渡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形态》,《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10.《辛亥革命时期的苏州绅商》,《辛亥革命史丛刊》(第9辑),中华书局1991年版。

  11.《艰难的蜕变——解放前后的华中大学与韦卓民》,章开沅等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2.《甲午战前李鸿章对局势的判断论析》,《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5期。

  13.《韦卓民先生宗教文化观述论》,《跨越中西文化的巨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中国与日本的“士商”》,《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5.《商事裁判与商会:论晚清苏州商事纠纷的调处》,《历史研究》1996年第1 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7年第3期。

  16.《抗战期间教会大学的西迁──以华中大学和湘雅医学院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7.《晚清绅商与近代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8.《传统社会保障体系与现代化》,《中国研究》(日本),1996年第7期。

  19.《中国教会大学的国际化特色:华中大学个案分析》,章开沅主编:《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0.《抗战期间高等院校内迁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

  21.《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22.《马希曼、拉沙与早期的<圣经>中译》,《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3.《有关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的几点补充》,《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24.《试论晚清绅商与商会的关系》,《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25.《试论晚清苏州的“市民社会”》,《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0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6.《晚清绅商阶层与辛亥革命》,《华中师大学报》1991年专辑;《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1990-1999年辛亥革命论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抓住机遇,再现传统学科风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8.《日本高校历史学科教学课程情况及其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9.《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论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日)2000年第11期。

  30.《商战:中国近代思潮的一个侧面》,《人文论丛》2000年第11期。

  31.《绅商名辩及其社会内涵》,《学人》第15期(2000年)。

  32.《建构民国时期(1912-1949)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3.《“绅商”词义极其内涵的几点讨论》,《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34.《论孙中山的现代国家建设思想及其特征》,《郧阳师专学报》2001年4期。

  35.《张謇与近代博览事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36.《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5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晚清形成中的“市民社会”——苏州商会个案研究》,《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基督教会与近代湖北的教育卫生事业》,台北中原大学编:《基督教与近代中国论文集》,宇宙出版社2001年版。

  39.《略论辛亥前后商人司法意识的变迁》,《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0.《重视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2期。

  41.《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42.《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43.《2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44.《荆楚文化与近代湖北工商业的发展》,《光明日报》2004年6月22日,合撰。

  45.《中国同业公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理论月刊》2004年第6期。

  46.《语法书:马希曼是否抄袭马礼逊》,《东亚基督教再诠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西部大开发研究的历史意识》,《中国21》第19卷,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2004年版,合撰。

  48.《张謇与近代博览事业》,周国新编:《中国近代化先驱:状元实业家张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9.《建立现代大学体制的观察与思考——美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0.《民国时期政府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述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合撰。

  51.《加强领导者能力建设 促进大学跨越式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的探索与实践》,《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1 期。

  52.《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中国商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3.《政府职能转变与商会组织的作用》,《中国商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4.《营造一个和谐发展的地方社会——张謇经营南通的启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5.《以评促建 抓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各个环节》,《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

  56.《民国时期的社会调查统计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合撰。

  57.《发展武汉会展业符合“四两拨千斤”战略构想》,《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9期。

  58.《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0期,合撰。

  59.《关于加快发展武汉会展业的若干思考》,《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60.《发掘高校资源优势,努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2004-2005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货展览会述论(1928~1937)》,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一九三零年代的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合撰。

  62.《让城市文化史研究更富活力》,《史学月刊》2008年第5期。
  
  其  他

  1.《〈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简介》,《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合撰。

  2.《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史的新探索》,《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

  3.《另一种历史——高阳<胡雪岩全传>读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4.《胡适研究的深层次探索——评罗志田著<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5.《放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视野》,《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6.《林霨著<从战争到民族主义:中国的转折点,1924—1925>》,《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7.《据之于实情:建立中国史学新典范的若干启示——以李伯重〈江南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为例》,《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8.《社会转型的个案研究》,《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9.《探寻近代中国城市演变的历史轨迹——评介<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10.《追寻已逝的街头记忆——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评述》,《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

  11.《通史贵在“通”》,《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
  
  12.《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3.《中国教会史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4期。

  14.《二十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合撰。

  15.《近十年来中国的商会史研究及其展望》,《近代史学刊》第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综述报告》,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编:《张謇与近代中国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万国公报与晚清中西文化交流〉序》,《〈万国公报〉与晚清中西文化交流》,杨代春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规范认识的超越》,《读书》1994年第3期。

  19.《社会转型的文化视角》,《光明日报》1996年2月6日。

  20.《“流水不争先”——追念史家林增平先生》,《读书》1996年第6期。

  21.《耶鲁怪杰史景迁》,《读书》1997年第6期。

  22.《中国与世界博览会》,《光明日报》1999年6月18日。

  23.《英伦读书偶记:文化的寻踪》,《读书》1999年第8期。

  24.《治学偶得——<马敏自选集书后>》,《理论月刊》1999年10期。

  25.《有感于孔子述而不作》,《长江日报》2000年11月。

  26.《海洋文化不是西方的专利》,《光明日报》2000年12月7日。

  27.《计量史学与民国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光明日报》2001年8月7日。

  28.《如何理解史学研究中的“范式转换”》,《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29.《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若干问题》,《光明日报》2003年4月22日。

  30.《中日近代企业家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贡献》,《南通日报》2005年5月28日。

  31.《树立大学经营的新理念》,《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1日。
  
  32.《传承华师精神,延续桂子学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