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728号的一幢28层民宅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火灾发生后,上海市多个相关部门立即出动,赶赴现场处置,利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展开灭火救援工作。然而,这次大火还是导致了50多人不幸遇难。如果有更科学的防火救灾手段,火灾中的损失会小一些。
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数十年来,科学家都在不断开发科学灭火的方法和设施,尽可能地减少火灾尤其是高楼火灾的发生,并设法减少既发火灾的危害。高层建筑灭火可以说是世界性难题,因为救火云梯车最高能架到90多米,常规的云梯高度只有四五十米,水枪的喷射高度也有限。可见,高层建筑难以外部灭火,往往靠室内的消火栓,火势太大时内部的消火栓也难以及时使用。
科学预警火灾很重要
当楼房中局部发生火灾时,其他区域的居民需要立即逃生,充分的逃生时间显得十分重要。然而,不少居民因为在家中进行看电视、睡觉、干家务等活动而忽略了外部的危险。此时,需要报警装置来提醒。在公共场所一般都比较重视火灾的报警,而不少私人住宅因为主人和社区的不重视而引发火灾悲剧。其实,我国的法规要求新建高层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就要有防火设施,如设置报警、喷淋装置等。但是,一些老的高层建筑缺乏这些设施。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很重视对住宅火灾的防范。比如,在英国,每个家庭都会定期配合政府部门检查家里的电线、电器和煤气管道,及时查出隐患,更换可能引发火灾的配件。英国大部分家庭安装了住宅火灾烟雾报警装置,而我国很少有家庭安装这种装置。一旦住宅楼内起火,火灾烟雾报警装置就会发出警报声,提醒居民及时撤离住宅楼。英国内务部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大力发动人们安装住宅火灾烟雾报警装置。
还有一些国家的高层建筑内要求每户都安装联合报警装置。当某处起火时,居民、保安和相关人员预计到火势难以控制时,可按下每个楼道内或建筑物外墙上的多处联合报警装置。这些装置和每户居民家中的火警报警器相连,居民听到刺耳的报警声后立即采取合理措施逃生。
开发火灾逃生新技术
高层建筑防火救灾首先要从建筑结构入手。在现代符合防火标准的高层建筑中,凡是高度达到100米的建筑,每隔一定的楼层都设有避难层。避难层的楼层厚度和耐火极限与普通层是不一样的,防火等级高,还设有高层滑锁等逃生设备。一旦发生火灾,会将群众向避难层疏散,等待救援。目前,亚洲一些高层建筑已经设置了不断向楼道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整个楼梯间一直处于相对正压的环境,使较低楼层的居民在到达门厅之前不会在楼梯间内被烟尘熏倒。在高层建筑的屋顶,一般要设置用于救援的直升机停机坪。
现在,人们获知的救灾知识是火灾时不要乘坐电梯,因为火灾时电梯会断电,电梯间烟尘大,电梯会变形。而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高楼层的人们要在烟火中跑到底层很费时,会错过最佳逃生时机。因此,一些国家正在研制由专用电源驱动的消防电梯,当火灾断电时,消防电梯依然有电,可保障人们及时逃生。消防电梯还有可以承受高温的高强缆索,在火灾中能使电梯有足够的运行时间以运送紧急行动的消防人员和部分逃生者。
另一种新颖的逃生系统是德国人开发的折叠式可充气逃生舱。平时,这种电梯的逃生舱折叠在一起,置于高层建筑的屋顶。当火灾发生时,救援人员开启底楼外墙的一个激活装置,5个连在一起的折叠逃生舱立即像手风琴一样打开,并自动充入可让逃生舱悬浮的氦气。然后,逃生舱伸出屋顶边缘,沿着建筑物外墙徐徐降到地面。人们可以从楼顶进入逃生舱,也可在逃生舱经过窗户时迅速进入。一套逃生舱每次可以运送30名乘客。阿根廷研究人员开发的类似装置是由嵌齿轮和单轨道两部分组成,轨道上附有若干装人小箱,每个小箱可负重 200公斤,这种装置疏散人员比较快。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十分前沿的火灾逃生设备,那就是电磁逃生系统。这套系统的核心是建筑物每个转角处的一个升降竖井,其中按照一定规律安装有电磁片。高层建筑物的每户居民都分发若干个金属救生衣。当火灾发生时,逃生者穿上这种救生衣直接跳到井内,竖井内的电磁片给金属衣一个与重力方向相反的向上的阻力,逃生者就像带了一顶降落伞那样,缓慢而安全地降落到地面。
国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些可以沿着建筑物下滑的火灾自救系统。67岁的丹麦人古尼尼延森发明了一种高楼滑动鞋安全系统,这种“鞋”靠安装在大厦外面窗户旁边的一道窄窄的钢轨上下滑动。美国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高楼逃生轮,类似于风筝的轮轴,可以让人们在高楼发生灾难时迅速离开。逃生时可以把坚固的绳索钩在高楼上某个安全牢靠的地方,把安全带系在腰上,就可以利用逃生轮沿着墙面安全地下滑到地面上。日本有一种自垂救生索,它和建筑内的消防控制室连在一起,绳索则安装在每个窗的外墙上框部。一旦发生火灾,只要消防控制室一有动作,这些绳索便自动脱垂,在各个窗口形成一条条救生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