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自然科学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团队、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级奖励获得者、“70后”团队和研究基地负责人、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专家等济济一堂,回顾合校十年来学校科研发展历程,寻找学校科研发展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深入探讨武汉大学科科研工作新思路和新机制。
这是合校十年系列活动压轴戏——找差距座谈会的第三场。校党委书记李健、副校长周创兵等出席座谈会。副校长蒋昌忠主持。
与会专家围绕合校十年来科研项目、人才团队、创新平台、科技产出及成果转化、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投入产出效益评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结合学校实际,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科研立项应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朱英国院士指出,不少学者还沉溺于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方式,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去甚远,应将目光从书斋和文献中转向工厂和车间,以国家科研战略为出发点,努力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国际边界研究院院长胡德坤教授以边界研究院的发展为例,强调人文社科科研应重视国家部委需求,提高为国家部委服务能力。质量研究院院长程虹呼吁,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就是科研前沿的需求,科研人员要充分利用好国家部委这一重要平台,与其进行深度合作。
加大学校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工作者走自主创业之路。电气工程学院李晓明教授指出,社会对学校的认可不是看文章,而是看科技成果的贡献度,学校应出台更完善的体制机制,大力扶持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走自主创业之路。武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宏杰表示,自武汉大学科技园今年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来,园区愿意竭力为武汉大学教师自主创业提供最大便利和最贴心的服务。中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建清教授建议,着力打造一家以学校为主的上市公司,从而为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直接平台。
进一步发挥武汉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深度开展跨学科科研。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庞代文教授结合自己18年来从事跨学科科研的经验,指出进行跨学科科研的重要性,希望学校组建更多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经济与管理学院简新华教授建议,学校整合各学院(系)相关教师,组成一支专门的国家发展咨询研究团队,提高武汉大学服务国家决策咨询的能力。“70后”团队负责人、法学院秦天宝教授表示,法学在自然科学科研中作用重大,二者可适当结合开展跨学科研究。
致力打造杰出人才梯队,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樊明文教授指出,要寻求武汉大学科研的更大突破,引进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是关键。水利水电学院邵东国教授认为,武汉大学虽然专家多,但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专家少,要着力提升武大学者的国际影响力。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正猷教授、电气工程学院刘开培教授、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罗运柏教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良培教授、“70后”团队负责人陆伟和李佃来等共同认为,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要加强战略管理,出台更人性化的科研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为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扫除后顾之忧。
“可以肯定地说,合校十年是科研工作上台阶的十年。”周创兵深有感触地指出,“虽然武汉大学科研经费十年间翻了几番,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仍有待提高。”他从人才、学科、管理和文化等四个层次谈了自己对学校科研工作的看法。
“五场找差距座谈会是庆祝合校十年系列活动的最大特色和亮度,体现了我们的清醒、自觉和务实。”在总结讲话中,李健语重心长地指出,合校十年来,武汉大学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实现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与国内兄弟院校相比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李健强调,武汉大学科研工作至少还要在四个方面进一步下功夫。第一,关于集成创新。在加强原始创新的同时,要更加重视集成创新,武汉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是进行集成创新的良好基础。第二,关于成果转化。成果转化不仅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还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要鼓励教师不仅把论文写到顶尖学术期刊,还要写到工厂车间去和田间地头去。在加速科研成果向社会转移的同时,还要推动科技成果进教材、进课堂。第三,关于主动服务。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不仅是学校的社会责任,还是争取大项目、扩大话语权的重要举措。第四,关于专兼结合。学校在科研方面要打大仗,拿大项目,必须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科研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