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星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尊敬的李政道博士,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非常高兴能够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代表来参加首届创新中国论坛,我谨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对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也预祝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圆满成功!
刚才,李先生以自己的经历对钱老之问给予了回答,张校长又从大学的本质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结合交通大学的实践,阐释了大学如何培养人才。下面,我仅从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文化的角度向诸位谈一下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首先,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应该是个充满好奇心、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洞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且自由、独立发展的人。同时创新人才的基础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对创新人才的一个基本看法。
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最最根本的基础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单位,文化至关重要。就大学而言,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因为文化可以产生凝聚力、创造力、教育力和影响力。文化大学的灵魂。同时,就我们个人而言,文化也是自立自强的根本。所以说,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文化。
纵观人类教育科技发展史,无数个丰碑式的人物,以他们的才学、成就和品格,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分析总结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优秀文化,对于构筑富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谈谈我们的认识。
第一点,培育多样性、包容性文化,厚积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文化土壤。
美国是创新人才培养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也是杰出人才不断涌现的国家之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数字为例,自1901年诺贝尔奖至今,共有608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三大科技领域中获得诺贝尔奖,其中246名是美国人,占获奖人数总数的44%。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如此众多。有研究者认为,其中奥妙就在于美国是一个以多元化和包容性文化著称的国家。可以设想,在身处多样性文化氛围中的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都可能在视觉、听觉、感觉和思维方面得到意想不到的冲击和兴趣,随时随地都可能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在包容性的文化氛围中,个人的观点和行为,更容易得到尊重,他的视野会更加开阔,其思维就会更加解放。
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更多地表现出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元性为特征的。这使得我们的文化情感和行为习惯中较难形成对新奇思想的特许性包容和支持。因此,要克服一元性文化特征的消极影响,不仅需要我们持久的有意识的努力自制,同时应该在构筑大学文化时,还需要在顶层进行有意识的设计。
首先,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教育,这应该是培养人才具备责任感和民族感最核心、最本质的教育。
第二,要在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支持学科综合化发展,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学术背景和学术视野,为他在学术上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第三,要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尤其是以分数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此点尤为重要,正如有人所形容的: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学前和小学是 “听话教育”、中学是“分数教育”、大学是“知识教育”。这种“有书可对”的考试方式严重束缚了人才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研究式的教学,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支持和鼓励学生提出“莫名其妙”的问题,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四,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吸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价值观的教师和学生在一个校园中学习和生活,努力构造多元亚文化,从而为创新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培育深厚的土壤。
第二点,积淀浓郁深厚的人文艺术底蕴,为创新人才插上飞翔的翅膀
科学与人文艺术从来都有着不解之缘。我们知道,中国最繁荣昌盛、最有创造力的朝代是诗化的唐朝,因为诗歌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载体。再如,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独创性的物理学家,他们大多跟音乐都有着不解之缘。因为一个懂音乐的物理学家,他看到的世界是一个雄浑浩博的、立体的世界。
爱因斯坦认为“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是从同一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他们给人类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在音乐中,我不寻找逻辑,我在整体上完全是直觉的,而不知道音乐理论。”爱因斯坦正是通过把对艺术与科学的洞察和灵感熔为一体,铸就了他勾画自然宏伟蓝图的精神气质和深厚功力。
李政道先生也在他的《艺术与科学》一书中表达,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
大自然物象万千,人类秉赋多种多样。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大学教育应该不是为学生在头脑中安置一个工具,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思考的框架,让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为此,中国海洋大学实施了“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通识为体”,不是培养学生什么都懂一点,只会茶余饭后夸夸其谈的人。而是培养学生一种眼光、一种思维能力。“专业为用”是要使学生能够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具备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
“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目的是要努力把知识积累与创造力培养过程一致起来,将宽厚的科学基础和文化修养与高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期间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知识体系,使学生的思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从而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
根据这种理念,我们建立了“个性化,国际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一条路线、两个课堂、三种方式、四个保障、五条途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我们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注重在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领域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艺术修养。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原问题”的反思,对已有结论的质疑和批判。特别是在个性培养上,鼓励学生破除应试性的思维习惯,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自由地探索、自信地表达、自主地实践。
第三点,营造敢于求新立异、习于公开竞争的学术氛围,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建设一所好大学,需要很多的支撑条件,但有一大批个性鲜明、学术精湛的教授,一个具有浓厚创新精神和公开竞争的学术氛围,尤为重要。
钱老曾讲过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导师冯?卡门教授,曾因“工程数学”与“纯粹数学”之争,与搞纯粹数学的教授公开竞赛的故事。这个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我国在学术界一直提倡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但是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说“和光同尘、不敢为天下先、木秀于林风必催之”的古训,已经成为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规范,甚至是无意识行为,使得敢于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总如凤毛麟角。
我们大学的责任就在于,在育人实践中扭转这种不利于人才成长,也不利于发现人才的文化意识。通过持续不断地融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敢于求新立异的个体,营造习于公开竞争的学术氛围,吸纳西方文化之精华,扬弃传统文化之不足,促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
第四点,容聚富有创新精神的名家荟萃的师资队伍,为新一代创新人才点亮人生的明灯
有一句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话,“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名家大师不仅是大学,更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传续者,他们是大学的更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海洋大学以文圣常院士为代表的一代大师,用他们的精神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培育着一代代的海大人。文院士“浩海求索,立言济世”的深情寄语,激励着一代代海大人的成长、成才。
名家大师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和影响力有目共睹,建设名家荟萃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实施了与国家和地方政府人才计划相辅相成的“人才工程”。并且,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提升,因为构筑创新文化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激发出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经验证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更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比如刚才李政道先生讲述的,西南联大时期,束星北教授一星期一次与李先生的沟通、对话;1945年—1951年芝加哥大学的费米教授和李先生之间一对一的指导。这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形式类似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沿用至今的学院制,这种制度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教育理念,一是精英教育,二是师生互动,三是素质教育,四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
不可否认,以导师制为重心的学院制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教育。目前,我国的大学难以实施。但借鉴其本质,创立符合国情和校情的教育机制,并不是一件不可行的事情。中国海洋大学正在沿此方向努力。
第五点,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是培养创新人才文化的灵魂。
历数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身上共同凝聚着的也是最闪亮的优势品质,就是对祖国、对人民、对国家的教育科技事业始终怀着一份赤子之心。
今年的1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听取科教文卫体各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讲过一段话,他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始终坚持特色办学,积86年的发展经验,确立了“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和“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取向。
“海纳百川”指海大培育的人才应虚怀若谷,有海洋般的胸襟;海大校园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容纳各种学术思想;海大能容纳包括大师级人才在内的各路群英,能采纳来自各界的有益之言行和有益的成果。“取则行远”,“取”含有选择与探求两方面的意思“取则”以干事情、做学问要分析综合,探求科学规律;既要遵守法则、规则,又不要因循守旧、拘泥于条规之中。“行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攀登高峰就得从低处起步。“取则行远”体现了海大人志存高远、探索不已、学术自律、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
在这样一种富有海大特色的文化滋养下,学校要求海大学子具有以下的气质特征,“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不畏艰险,探索不已的进取精神;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雄浑气魄;严谨求实,取则行远的治学风范;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取向”。
我们期待通过参加这次论坛,汲取更多的营养。我们期待我们的学子将在多样性和包容性文化的孕育中,在深厚的人文艺术底蕴的熏陶中,在各家大师激励和引领中,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中,秉承海大精神,怀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人才,将会不断走出海大校园,为人类的福祉做出他们自己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