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写《当代对外传播》一书时,笔者曾经走访我国主要英语媒体的领导,并讨论一个话题:我国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媒体国家形象?讨论结论是我国需要一个相对真实的媒体国家形象,即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国家形象,这样会更加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战略。 我想这一结论至今还是可以成立的。
随着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不断发展,世界格局必然产生变化,目前国际格局中那些既得利益国家将因此产生不安全感。而这些国家同时掌握着国际媒体的主导话语权。比如在互联网信息传播方面,中文信息(包括海外的华语地区和国家)在互联网信息总量中只占5%,相反英语信息总量占了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 80%。从国际信息流的过程来讲,我国主要还是一个信息接收国。所以,要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国(可能还不是强国),但在全球传播事务中,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大国地位心理准备还不足,内心深处可能还是一种“弱国”形态。 有时,我们对国际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和国际舆情”或负面媒体形象(如中国发展论和威胁论等)的容忍度较低,甚至国家情绪有时像“愤青”一样,会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大起大落:别人说我们好,就会沾沾自喜,认为是“朋友遍天下”;别人一说不好,就会简单地把对方视为“敌人”。
尽管我们想传播形象的意愿是好的,但由于总是想“单向”地向世界传递一个中国形象,即便我们确实呈现了一个真实中国形象,别人(特别是西方人)还是不信这样的单向信息,甚至有反作用。目前,有些西方政客逢华必反,可能就是这样一种心态。
中国这么大,发展这么快,历史这么悠久,我们的真实国家形象中一定有我们认为好的国家形象,但同时也会包括我们认为不好和负面的国家形象。要想更有效地输出信息,需要中国首先有更大的包容度。
首先,我们要培养平常国家心态。由于塑造一个真实的国家形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学会用“平常心”来看待一个真实的中国: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心浮躁的时代,“平常心”应该成为一种国家心态,这样才能泰然面对在这一“麻烦多发期”出现的各种声音,理性对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现状。
其次,增强对国际舆论的容忍度。当别人说我们“不好”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了解清楚别人这么说的原因和背景。事实上,我们国家自 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就是在外部的国际舆情压力下不断改进我们的社会制度的。实践证明,我们对外部压力和国际舆论容忍度的提高过程也是我们逐步呈现一个中国真实国家形象的过程。
第三,提高国际沟通能力。目前,我国的真实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和渠道主要靠政府,但这种传播模式在以“民主”为传统的西方国家中已遭遇强大的阻力,因为西方国家国民对政府宣传有天然的不信任感,无论你的内容是多么真实可信。因此要全面提高我国的国际沟通能力,需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多渠道传播模式。在目前我国强势政府的格局的前提下,如何培育民间(尤其是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国际传播过程和渠道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做的议题。
总之,要向世界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首先是一个真实国家心态的传播过程,并把真实的国家心态作为我们和谐理念的组成部分向世界传递出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而一个真实的国家形象也一定会成为我国的“巧实力”的组成部分,服务于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和长远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