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在现代生活中探寻文化根源
2010-11-24 作者:西米 来源:人民政协报

  西方早期社会学家凡勃伦说:“生活方式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生活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注重个性完美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意愿,并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如此现代的生活方式跟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关系么?或者说现代生活方式是否有其文化根源,这个根源又在哪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根源”研讨会上,学者从文化的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展现出文化传统才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根源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对生活方式和文化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剖析,她认为,选择“生活方式”和“文化”作为主题在一起主要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文化不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活生生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的意义和价值总是通过特定的生活方式体现出来。后者作为文化的表现方式,既可以使我们看到不同文化元素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整合与进化,又可以使我们切身感受到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形成。只有在这样生动和具体的文化中,我们才可能触碰到文化传统的源流与脉络,才可能在现代中找到传统,在传统中审视现代。

  对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员朴光海举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韩流。“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韩流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流行现象层面,而开始逐渐影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在中国,韩流的到来打破和改变了一部分人群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而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韩流是一种创新文化,它以东亚传统文化为本源,融合西方现代文化要素形成,所以可以说其是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相融合的产物。”由此可见,传统性与现代性没有必然的对立,如果将二者的长处和优势因素挖掘出来并加以融合改进,就会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这种经验也告诉我们,发展现代化要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在继承、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现代化。

  在现代生活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现象便是文化多样性问题。武寅指出,具体的和特殊的文化也是多样的。强调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在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对话、相互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并不存在必然的或与生俱来的隔阂与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文化乃至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交流正是消除屏障、避免冲突的最好途径。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可以为我们理解不同的文化提供多样的视角,带来不无裨益的见识。而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也是拒绝文化上的普遍主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从理论根源上讲,所谓普遍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容易走向极端。不过,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以一种文化相对主义来与其对抗,而是要倡导和谐,寻求共识。和谐,至少就中国文化而言,是其精髓所在。

  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对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以少数民族为例,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多民族相互交融、多民族文化相互辉映,拥有世人所感叹的极其丰富的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的国家。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少数民族在不断加强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保护的基础上,用新的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建设着他们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朝克介绍到,绝大多数民族语言以及他们的古老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都完整地保留于广大农村牧区,并为他们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形成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他们独具风格的本民族语言文化作基础,很难说能按部就班地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特色现代社会生活。为此,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传承好千百年来不同民族用共同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弥足珍贵的语言文字和优秀而传统的文化与文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