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城镇和建筑群的排水朝着东南方向的巽位,既是功能上顺应地形的技术处理,也是观念上尊重自然的体现。以北京为例,地处华北平原西北端,三面环山,唯东南向渤海缓慢倾斜,所在小平原有“北京湾”之称。西直门海拔50米,左安门海拔40米,坡度略大于千分之一,十分有利于城市的自然排水。明清紫禁城的规划设计,则是建筑群方面的完美实践。其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自紫禁城的西北隅到东南隅,内金水河蜿蜒而下,整体高程下降约2米,坡降约千分之二。
中国地貌高低的特征对于城市规划有着很大影响。《周礼·大司徒疏》引《河图括地象》云:“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门无下。”《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云:“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
“天门”和“地户”的观念长期流传,最终演变成“水口”理论。清《入山眼图说·水口》云:“入山寻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不竭。”
在明清时期的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水口的叙述。其文字难免鄙俗,内涵却绝非迷信。观察南方丘陵地区的山村聚落,我们很容易发现水口理论在实用方面的高明。在“天门”中,“来不见源流”意味着来水或出自山泉或极其隐蔽,这使居民安全地获得水源。在“地户”中,“不见水去”意味着排水缓慢或受到控制。山区村落低处的堤坝或桥梁,往往在交通方面的作用不大,却有防止水土流失,使农田肥力不减的功能。由于居民与外界的联系通常是顺流而下,所以“地户”的重要性往往超过“天门”。“地户”更是人力改造山村聚落的重点,亭台楼阁于此颇为常见,它们除了具备守望的功能以外,更是送往迎来寄托深情的载体。因而今人所谓水口,一般指“地户”而非“天门”。
流巽观念中另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中所暗示的不均衡状貌。均衡亦为华夏先民自始遵从的原则,因而在他们看来,天、地间的不均衡状貌显然不能尽如人意。如此就需要一个能够发挥补足功用的建筑或设施存在,以便使人至少从心理上获得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古代这方面的实践与现代学术之间存在着很大共性,譬如格式塔心理学中有一个相当清晰的表述:当人的视域中出现一个不规则、不完整或有缺陷的图形时,人的心理上就会自然产生对其进行弥补以臻完善的需求。
对于整体上略有欠缺的中国地貌,东岳泰山是最能发挥弥补作用的实体存在。泰山地处中原东部的濒海地区,它突兀挺拔如擎天一柱,成为华夏整体之巽峰。从海拔高度上看,泰山在五岳中并不称最。只是因其位置极特殊,形势极壮观,才使得华夏先民“地不满东南”的心理缺陷得以匡正。对于泰山的崇拜,逐渐上升为国家祀典。《尚书·尧典》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岱宗即泰山。随着中华帝国疆界的扩展,南、北二岳均有迁移,但东岳始终确指泰山。秦始皇封泰山,更是中国疆土大一统的重要标志。
在范围较小的局部环境中,类似泰山的天然造化十分罕见,因而人们常以高大建筑作为其替代或象征。我们在很多地方都不难看到,文峰塔耸立于城市的东南角,魁星阁高踞于村落的东南隅。作为特殊建筑的塔和阁,从结构和造型来看,与中土建筑一脉相承;从精神和意义上着眼,皆与科举功名紧密关联。风水之外,它们更可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