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三个状态”促特色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
近年来,我国各类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了国家尤其是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教育公平。从浙江金华实验中学的实践来看,职业教育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抓学生状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是高考、中考的落榜生,普遍是低着头、板着脸,有挫败感,因此先学做人是根本。对此,金华实验中学坚持开展“三让”教育,即让学生抬头、微笑、有所作为,让学生在职业学校里不仅有强烈的融入感,还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先学做人、再学技艺,有教无类、特色发展。
其次,抓老师状态。学生的状态取决于老师的状态。老师只有热爱职业教育、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批品德高尚、业务精良、锐意进取、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再者,就是抓学校领导班子的状态。师生的状态取决于领导班子的状态。只有学校领导班子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正确的办学思想、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劲头,才能带领全校师生去开创职业教育新纪元。
破解人才结构性失调困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春苗: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日益面临一种人才结构性失调的困境:一边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技能人才缺乏。金华实验中学近年来探索出的一条超常规发展之路,对破解我国人才结构性失调困境有着典型的启示意义:
第一,办学要理念明确、定位清晰。职业教育只有瞄准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才能确保学生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
第二,必须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要信奉一条教育理念,就是要关注人的终生发展,实现基于“幸福生活一辈子”基础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第三,要以满足产业需求为价值目标。金华实验中学不受短期利益的诱惑,根据自身的层次、条件和特点,进行学校的发展规划。在开放式的办学过程中,建立了市场需求和社会反馈相结合的预警、预测机制。即使在金融危机下,区域中的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减产或停产现象,毕业生依然是人才市场的“香饽饽”。
第四,要打造过硬的团队。爱岗敬业、专业精湛的管理和教学团队,是体现职业教育品牌精神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第五,要体现“人人都是教育的主体”的理念。职业教育要努力营造一种“做自己发展的主人”的校园文化,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转化为“怎样做和如何做”,继而拓展内化为个体生存的原则、方法和技能。这种“人人参与”的教育方式,使出来的毕业生无论是在普通的就业岗位上,还是进行艰苦的创业,都能够以一种主人般的、热爱生活的态度对待工作和事业。
在育人上突出“职业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项贤明:
浙江金华实验中学坚持“全面育人,不限于技”,“联系社会,不限于校”,“管理育人,不限于书”,这三条可以说是抓住了职业教育根本的东西。
今天我们谈职业教育,很多时候要回过头去看。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其中很多经验现在看来仍有价值。他从两方面诠释职业教育:“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即让人获得一技之长,从中感到乐趣,并向社会尽到你应有的义务。黄炎培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把职业教育的目的阐述得既直白而又深刻。
如今,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很好,设备也很新,却招不到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市场脱节。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在育人上要进一步突出职业精神。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讲西方国家如何崛起时提到,西方人将职业当成天职,即工作是上帝赋予我的,无论我干什么工作,都很光荣。而我国职业教育对这种理念重视不够。
第二,在知识教学上要有更多探索。要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比如怎样游泳、骑自行车,需要体验式教学,而非听到一套方法就可以会。
第三,西方已经将职业教育扩展为一种学习方式,叫做“workbasiclearning”,即以职业为本的学习。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先进的理念加以学习利用。
第四,要关注目前的产业升级。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面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职业教育面临专业如何设置、是否要把中专改成高职等难题。
第五,作为一流的职业教育院校,有必要开展国际合作。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也有利于我们的人才走出去,去国外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