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动态 > 文章详情
问责国际名刊:科技期刊由科学的奴仆变成了主人
2010-11-15 作者:杨学祥 来源:光明网
  编者按:近年来,国内科学界对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重视程度日趋加深。在部分科研院所,甚至出现了重金悬赏追求在国际刊物上发文,或以是否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为标准来评价科学家的现象。这固然从一方面表现出,我国的科研视野和科研能力在加速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科学界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对国际学术期刊的过度重视是否会反过来对中国的科研发展造成伤害,成为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黄禹锡造假案中,权威刊物扮演了重要角色
  
  黄禹锡造假案发生后,针对黄禹锡个人的诘难铺天盖地,对发行刊物的问责却寥寥无几。我们的问责文章:《黄禹锡案的警示:迷信权威刊物将导致灾性后果(原文题目为:权威刊物堆塑的泥足巨人)》,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被称为“近年最轰动、最大胆的学术造假案” 的黄禹锡造假丑闻,如今已水落石出。这名韩国科学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两个“轰动性成果”,已被证明建筑在伪造证据之上,黄本人也遭到科学界的谴责。为什么世界科学界声誉卓著的刊物《科学》会连续两次“栽”在黄禹锡的造假手段上?谁为此承担责任?它的论文发表机制是否有漏洞?《科学》杂志编辑的解释证实科技论文的未经过检验。
  
  编辑部和杂志出版机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发言人皮诺尔说,“黄禹锡造假案”给编辑部带来的是“震惊和沮丧”,特别是没有想到他2004年发表的论文也出于造假。黄禹锡2005年“培育11名患者匹配型干细胞系”造假论文的发表过程,已经随着杂志编辑部的反思而逐渐清楚了。编辑部是在2005年3月收到这篇论文的,当时各高级编辑都认为这篇论文可能是一个“爆炸性进步”,并将其先后提交给9位审稿人审阅。这9名审稿人不仅有美国本土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教授,也包括欧洲的高级研究人员,他们都是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顶级专家。审稿人的一致意见是,黄禹锡论文“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值得发表”。谁都没有看出这篇论文所附带的照片等证据材料,都是精心处理的“假货”。因此,论文很快经过编辑修改阶段,先后刊登在《科学》杂志网络版和印刷版上,整个过程历时58天,比通常的论文审阅时间缩短了近三分之一。这就证明了我们的观点,编辑的主观臆断会决定文章的命运。
  
  实验是检验科学成果的唯一标准
  
  杂志总编唐纳德·肯尼迪早先曾指出,审稿人首先考虑的是论文的科学意义是否值得发表,作者提出的证据能否支持论点,论证过程是否严谨等学术问题,这些都基于对作者的信任。要验证一项科研成果的真假,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检查,也就是由其他研究人员重复进行实验,如果得到同样的结果,就可以承认这一科研成果是真的;反之则为假。正如肯尼迪所说:“验证科学成果最终要依靠事实。”但是,如今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浩如烟海,要挨个检查又何其难!这就是说,《科学》杂志发表的文章并未经过复查检验,文章发表仅仅是问题研究的开始,而不是终结,需要科学实践的检验。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科学观点。在著名刊物上发表的观点被推翻,这在科学发展历史上屡见不鲜。
  
  问题是,科学界的浮躁和科技管理部门的急近功利,把著名科技刊物发表的文章当成真理和成果,在不加检验的条件下,就盲目庆功表态,给与特殊荣誉、地位、奖金、项目和权利,其结果不仅使国家和民族蒙羞,而且浪费了大量国家资源,引发科研的信任危机。迷信权威刊物,忽视实践检验,导致灾难性的严重后果值得警惕。
  
  权威刊物堆塑的泥足巨人倒塌了,迷信权威刊物的思潮依然盛行在中国的科技界。如果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技界的种种丑恶现象就不会发生。黄禹锡造假案表明,科技刊物和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把科学检验当作后续科技研发和文章发表的重点,把证实已发表的科技观点当作自己的职业责任。只有这样,科技文章的发表和竞争才能走向严谨有序的科学状态,任何造假的伪科学都会无法隐匿遁形,科学的刊物才能取信于公众,科研管理部门的经费才能不落入少数阴谋者的黑洞。否则,虚假的科技研发将成为骗取巨额经费的新兴行业,就像考验辅导成为垄断暴富行业一样。
  
  神化权威刊物的危险后果
  
  科技刊物是科技问题讨论的平台,而不是科学真理的发布机构。神化著名科技刊物,是导致阴谋者通过著名科技刊物造假的主要根源。人们只能发现真理,不能发明真理,更不能终结真理。科学不需要宗教裁判所,也不需要任何权威的裁决机构。历史证明,任何权威的裁决都将在历史实践中黯然失色。真理是相对的,争论是永远的。如果不能通过实践的检验,任何辉煌的成就都会失去其昔日的神圣灵光,虚假的光环更是如此。
  
  科技部网站11月8日刊登科技部新闻发言人就有关记者近期多次询问美国《科学》杂志刊登施一公饶毅社论事宜答复,结论如下: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我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我们认为与事实不相符合。
  
  美国《科学》杂志刊登施一公、饶毅社论是否经过核实审查?这是价值观的偏见还是实事求是的评论?
  
  事实上,如果施一公、饶毅的论点有确凿的证据,他们可以直接向科技部举报,完全没有必要远隔重洋求助于国际名刊。杂志总编唐纳德·肯尼迪早先曾指出,审稿人首先考虑的是论文的科学意义是否值得发表,作者提出的证据能否支持论点,论证过程是否严谨等学术问题,这些都基于对作者的信任。这就是说,《科学》杂志发表的文章并未经过复查检验,文章发表仅仅是问题研究的开始,而不是终结,需要科学实践的检验。
  
  在没有经过检验的情况下,以期刊社论的名义贬低中国科研文化,这是不科学的,有失国际名刊的声誉。把外刊当做上帝,言听计从,笃信不移,绝不是科学的态度。国际名刊频频出错的记录屡见不鲜。
  
  打破国际的科技封锁,逐渐跻身于国际发展前列的中国,绝不会没有科技发展的支撑,否定不了中国的发展,就否定不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公平、公正、公开的问题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实事求是的评论需要更多证据的支持。
  
  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重复了反对中国就获奖的历史记录,丑化中国已成为跻身世界名流的一种途径。欢迎还是诋毁中国的发展,国际名刊应该看清当前国际发展的形势,顺应当前国际发展的潮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