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的脸谱
2010-11-15
作者:赵修义
来源:社会科学报
●斯密有多张脸谱。有比较真实的,也有漫画式的,夸张的。
●英美都是靠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发展起来的。当他们在市场上取得霸权地位之后,才开始制造一种自由贸易的神话。
●澄清在金融危机面前显露出许多弊端、一度流行于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所带来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
世纪之交国际上就有过一种评论,说21世纪的世界很可能就是三位思想家的时代——马克思、亚当·斯密、李斯特。世界经济的走向要看这三派学说的消长。这十年的历史表明,这个看法颇有预见性。金融危机之后马克思的学说,斯密的学说都引起人们的广泛的关注。
但是,无论是对马克思的解读还是对斯密的解读,都是歧见纷呈。德里达将他那本影响甚广的书起名为《马克思的幽灵们》。在他看来,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马克思在天上看着我们,类似于莎士比亚《汉姆雷特》中的幽灵。但这不是一个幽灵,而是多个,所以用复数“幽灵们”来表述。原因就是人们心中的马克思是不一样的。斯密也是这样,甚至我们也可以说斯密有多张脸谱。有比较真实的,也有漫画式的,夸张的。
在金融危机之前的三、四十年间,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并把斯密当做自己的鼻祖。他们对斯密的解读,也就成了广泛接受范本。但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沃哈恩就通过大量的文本研究写成了一本专著,论证了新自由主义对斯密的解读是一种漫画式的、夸张的、简单化的解读。其特点就是把斯密的丰富的学说简化为如下几个命题:
1.人永远是一个功利最大化者。
2. 我们在一般情况下都仅仅受自利的驱动,是“不管别人的人”。或者在经济交换的时候不关心别人的利益
3. 人是社会原子,或者说,我们是彻底的个人主义者
4. 在“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市场竞争是“和道德无关的地带”,市场满足道德无政府主义的理想或者是把完全竞争的市场视为“理性道德的典范”。
沃哈恩的结论是:“不管这些论点是否正确,把它们归因于斯密是错误的”。
然而,尽管这本书的中译本以及其他对新自由主义的解读提出质疑的论著早已存在,中国的学界有许多人士似乎还是把新自由主义的解读奉为圭臬。笔者翻阅过一些有关斯密的论著,不少是按这样的解释模式来论说的,对于沃哈恩等人提出的异议也没有作出评论和分析。更有甚者,这种观点还广为流传,当做可以解释所有社会问题的金科玉律,甚至用于解释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一本写明朝历史的畅销书居然写道:“斯密同志告诉我们人永远是自私的”。另外一位讲三国的大红人的名言“诸葛亮买了刘备这只绩优股”,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似乎古今中外人永远是自私的“经济人”。至于古人如何“忠君”之类似乎都是不存在的。可见这种解读影响之深广。
可是,从斯密的著作问世之后,事实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解读,也可以说在人们的心目中,斯密有多张不同的脸谱。大体说来,至少有以下几种:
一种就是自由主义尤其是新自由主义者画出的脸谱。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
另一种是从斯密和英国古典经济学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来源的角度来审视斯密。王亚南先生给《国富论》中译本写的序言可视为代表。他指出斯密在经济学上的主要的贡献是:第一,改变了流行的将社会财富等同于货币的观点,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将劳动视为商品价值的普遍尺度,强调“只有劳动,能在一切时代、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第二,把生产看成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把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构成的生产关系作为分配关系的基础。认为斯密提出了先辈学者没有提出的新的学说。基于这些学说,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的过程作出了比较系统而又明白的描述,开创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的英国古典经济学。这种解读,学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都很熟悉。
第三种是19世纪德国以李斯特为代表的历史学派对斯密的解读。他们对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提出了许多批评。着力揭示其思想体系的内在矛盾,尤其是《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之间的矛盾,强调斯密在前一本书中强调的利他精神,而在后一本书中则把利己主义当做基本的出发点,这就是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争议颇大,一直延续至今。
第四种就是以沃哈恩在《亚当·斯密及其给资本主义留下的遗产》一书中所阐述的对斯密的解读为代表。其核心的观点就是,斯密在两本著作以及学生记录的讲课笔记中所体现的思想是前后一致的。斯密是一个始终如一的思想家,《情操论》为《国富论》打下了基础。他对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作出独特的挑战。并批判了仅仅从自我利益中得出道德判断基础的道德理论。强调人并非仅仅受自私的激情的驱动。因而新自由主义的解释模式是对斯密的一种曲解。
第五种看法认为,斯密没有什么创见,他的许多观点,尤其是主张自由贸易的观点以前就有,只不过斯密在引用的时候没有注明,被误认为是创见。这种观点以熊彼得为代表。认定“《国富论》所包含的任何一种分析思想、原则或方法在1776年都不是全新的东西”。近来中国学者梅俊杰先生发表的《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一书,通过对英美的经济发展史及其与自由贸易的学说之间的关系的考察,得出与熊彼得观点相近的结论。认为,实际上英美都是靠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发展起来的。当他们在市场上取得霸权地位之后,才开始制造一种自由贸易的神话。而亚当·斯密则是为确立自由贸易的意识形态而制造出来的一座始祖尊神。自由贸易的学说,并没有新自由主义所说的那种科学性、普适性。斯密在当时也没有那么高的地位。这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造神运动的产物。
还有一种就是近来翻译出版的意大利学者所著的《亚当·斯密在北京》一书的观点。其要旨是认为斯密有一种“历史社会学”,他对于世界市场演进过程的分析中有一个“大分流”的理论。它可以解释世界市场的演进。当代中国的崛起,用这个理论框架可以得到合理的解读。这种解读也涉及对斯密的基本观点的理解,认为斯密的主要的观点与一般的教科书,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的解读不同,有以下几点:1.市场是政府的工具;2.竞争和分工是现存的社会框架内经济扩张的互动条件;3.在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自然的和非自然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是自然的;西方近代以来的发展道路是非自然的);4.国家财富是国家力量的来源。这种观点得到了研究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史的一些学者的首肯。近来北京大学的韩毓海先生写的“中国道路与世界史问题” 一文中就采纳了“大分流”的概念。
如此不同的解读,显示了重新阅读斯密的必要,也为重读斯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多种的解释,看起来好像会使人无所适从。其实不然,反倒会使得我们在比较中,能够对斯密作出更加深入更加贴切的理解和解读。即使斯密是一个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而造出来的一个尊神,那么既然已经成了尊神,已经有那么大的影响力,那么重读斯密,搞清楚他究竟有些什么主张,哪些是站得住的,哪些又是站不住的,哪些主张对今天还有什么启示,还是很有意义的。至少可以有助于我们澄清在金融危机面前显露出许多弊端的、一度流行于世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所带来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