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校长论坛 > 文章详情
让人文精神点燃创新火花
2010-11-11 作者:宋忠永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在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的眼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最为重要的课题。
 
       宋永忠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人才,因此我国政府对大学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普通百姓的要求已经从‘有学上’转变为了‘上好学’,这也要求大学必须要提高办学质量。这个压力更大。”
 
  育人第一
 
  现在通常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看做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宋永忠认为,这三大职能并不是“平起平坐”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大学最根本的职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大学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宋永忠将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在他看来,相比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职能,“如果大学做不好,社会上没有任何其他机构可以代替”。
 
  宋永忠还特别强调,目前大学要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他说,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这就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加入。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在高校中具体体现为‘以生为本’。”宋永忠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改变以往以学科和专业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平台,让学生走多样化的成才道路。
 
  打造“无形”的大熔炉
 
  钱学森曾经说过:“让科学和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在南京师范大学这所文理擅长的百年综合性大学里,如何办好工科,办好具有独特气质的与众不同的工科,是宋永忠萦绕于怀的目标。
 
  “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我们提出了打造‘人文工科’这个目标。”宋永忠表示,“其核心理念是‘寓人文教育于工科专业教学环节之中,在专业教育中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从而达到培养极具人文气息的优秀工科人才的目标。”
 
  由于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的设置照搬苏联模式,许多高校长期单科性教育形成了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教育的氛围。狭窄的专业教育带来了教育的不全面性,文科专业的大学生被局限在文科专业学科中,缺乏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而理科专业的学生被限制在理科专业的桎梏中,缺乏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对此,宋永忠提出要树立人文和科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事实证明,不同学科之间只有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渗透,才能培养创新人才。”宋永忠说。
 
  于是,宋永忠提出实施“熔炉工程”,让人文精神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人文精神熏陶的最高境界是‘无形’,无形教育是一种风气和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染和熏陶,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品位和校园精神。”宋永忠说,“大学应是人才培养的大熔炉,塑造好这座‘无形’的大熔炉,可‘于无声处听惊雷’。”
 
  宋永忠介绍,为了培养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南师大在招生过程中不拒绝文科学生报考,每年在招收的工科学生中,有近20%的学生是文科考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工科班级的文化氛围。学校还有意识安排文、理、工不同学科的低年级学生全部集中在仙林校区共同学习和生活,创造共同空间,产生碰撞,形成交融。此外,学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搭建不同学科学生展示才智的舞台,在诸如数学建模、挑战杯等重大团队比赛中,鼓励文、理、工不同学科的同学联袂组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了专业渗透。
 
  “据用人单位反馈,我校富有人文特色的工科教育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很多毕业生工作后能较快地从技术人员走上管理岗位。”这令宋永忠很欣慰。
 
  引领社会发展
 
  “从广义的社会服务来说,大学的人才培养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社会服务。”宋永忠不否认现代大学已经走到了社会的中心,为社会发展作贡献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有责任直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
 
  在这过程中,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也慢慢地带入了大学,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对此,宋永忠指出:“大学不能跟在社会发展的后面,大学要引领社会的发展,尤其在文化方面。大学要回归大学精神。尽管这方面做起来很难,但是我们还要为之不懈地努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