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校与区域互动发展
2010-11-11
作者:郭广生
来源:北京工业大学
“我国目前重要的任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更重要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这方面是大学能够发挥作用,也是必须去发挥作用的。”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地方大学必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大学也要实现自我发展。”
大学是“核心资源”
近年来,发展区域经济已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被视为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郭广生表示,为了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强区域竞争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成为许多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努力方向和手段,“知识”和“创新”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政府、企业、大学等在这个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在许多重要的合作活动中,大学起着“核心资源”的作用。
郭广生介绍,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新兴的概念。200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高校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正确认识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有助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同时也有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为制定正确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教育发展政策提供依据。”郭广生说。
变“被动”为“主动”
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市属“211工程”大学的校长,郭广生认为:“市属高校在促进北京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教研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撑。”
但是,郭广生同时指出,从教育管理部门政策导向的层面也可以看出,部属高校始终是在影响、带动、扶持着市属高校,后者的综合实力还相对较弱。
根据自己多年来在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的经历,郭广生深深体会到:市属高校绝大部分学科点被部属高校覆盖,且学科实力不及部属高校;受政策导向和逐利思想影响,市属高校普遍追求“大而全”和显性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多元需求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精力所限,地方高校对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内涵式发展规律的研究不够。
“如何利用现有的发展基础,深入发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实现由‘被动’变‘主动’,这是市属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发展机遇。”郭广生说。
据统计,目前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近几年,高校的科研经费快速增长,其中40%左右来自于企业,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有90%左右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完成的。
因此,郭广生表示:“作为地方高校,应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发展社会需求大且有优势的特色学科体系,围绕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科研攻坚,主动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使学校的科研工作适应和服务于区域创新体系。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广,不但追求开花结果,还要做到成熟‘落地’。”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首要职能
郭广生认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首要职能;高校的科技资源和成果转化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高素质人才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由于地缘优势的存在,地方高校可以为本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先培养所需人才。”郭广生说,“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注重知识的适用性,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注重知识的更新。另一方面,知识的传播方式、方法要有利于对知识的保存、扩张和转移,通过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知识的创新。”
郭广生进一步指出,长期以来,部属高校学生就业率始终高于市属高校,这是我们在重新审视人才培养工作时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高校之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重复雷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大批相同“规格”的学生涌现到劳动力市场,客观上导致了更加激烈的局部岗位人才竞争。一方面很多企业抱怨招不到好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们抱怨找不到好工作。
因此,郭广生强调:“尤其是地方高校,应改变这种人才供给与需求‘被动’失衡的局面,深挖教育教学改革潜力,走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的路子,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