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大学与社会的接口
2010-11-11
作者:朱秀林
来源:苏州大学
“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最核心的任务。”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才培养有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传统的课堂教育;一种是以科研为导向的训练教育;还有一种是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实践,参与生产实践、科研实践,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
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相结合
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为大学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压力。
对此,朱秀林表示:“如何培养学生来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是目前大学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所以,朱秀林非常认同大学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做法:“本科生也有以研究为导向的,以应用为导向的,比如今年6月正式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就包括以研究为导向、以开发为导向等五种工程师。”
朱秀林特别指出,精英教育并不代表培养的都是不干普通工作的人,精英教育应该包括最基本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不断将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我国大学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的一项使命。”
知识只有流通才能创造价值
在朱秀林看来,大学的使命主要包括保存知识、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现在对大学要求的最多的是‘创造知识’。”朱秀林说,“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需要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如果再给我们30年,相信中国的大学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知识。”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朱秀林认识到:知识就像资本,只有流通才能创造价值。大学通过社会服务,推动了知识的流通,彰显了大学的价值。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水平大学有助于培育所在区域的文化,提升该区域的科教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几乎所有经济发达区域同时又是高等教育发达的区域,朱秀林分析,形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了,就有建立和发展大学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学作为区域发展的动力之源和创新基地,可以为所在区域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供给和智力支持。
通过伙伴关系的建立,地方政府为学校发展提供“倾斜性”政策、资金和环境支持,学校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人力、智力支持。 “随着苏州经济的迅速崛起,其对新知识、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苏州大学依托地处苏州的区位优势,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人才与科研优势,为区域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撑。”朱秀林说。
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回顾近年来苏州大学的社会服务工作,朱秀林总结了三点经验。
一是明确定位,开放办学。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把学校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初步形成了校地信息、人员互动机制,注重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融入地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
二是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利用自身所处的区位优势,结合学科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度,直接瞄准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应用学科,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把握区域经济未来发展前沿,整合校内外资源,培育新兴学科,引领地方产业发展。
三是苦练内功,提升实力。实力是服务的基础,只有具备强大的科研与创新实力,才能解决地方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才能提供高效的服务。我们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核心、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关键、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与社会服务水平。
“产业化是社会对大学的一个期望,通过产业化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转化过程中不断发现科学问题和应用问题,然后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科技转化的水平,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反过来,促进社会发展,对大学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可以从中找到大学与社会的接口,大学能够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朱秀林说。
朱秀林还特别提到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大学既要保持一种保守的故旧,使大学的文化和精神传统薪火相传;与此同时,大学要迎接社会的挑战。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大学都要保持自身的立场,不要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