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特色型大学有独特的社会使命
2010-11-11
作者:宁滨
来源: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学科特色型大学有独特的社会使命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该如何界定自己的社会责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培养人才与社会服务,高校该如何平衡?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近日指出,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学科特色型高校参与国家与地区创新体系建设、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大学的全部内涵。大学特别是学科特色型大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大学与区域发展互相依存
宁滨认为,高校与区域发展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两者在双赢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大学发挥着驱动引擎和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不仅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为区域经济长远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资源支持,而且能利用自身学科特色与科技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促进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通过自身的科技创新成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对于大学而言,加强服务地方、建立大学自身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是研究型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主动服务地方、支撑引领区域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才能拓展办学空间、增加办学资源,以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带动大学的内涵提升,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宁滨指出,北京交大作为一所在信息、交通、物流等领域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型大学,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肩负的历史责任,找准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人才和技术支持,为学校的改革发展赢得不竭动力,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走出一条研究型大学发展新路
“在多年来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大学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重要使命日益凸显,其中集中展示大学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学科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大学与区域发展日益形成互为发展条件、互为发展前提、互为发展动力的依存关系。”宁滨表示。
宁滨认为,大学应不局限于和满足于在区域创新中的支撑作用,而要具备超前、长远的战略眼光,抓住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契机,充分发挥多年办学过程中所积累的学科、平台和人才优势,将科技创新推进到地方产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从支撑区域技术创新逐步过渡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同时,要抓住进入相关工程应用前沿领域的契机,注重从共性关键技术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并以此加强学校特色学科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从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宁滨还认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联盟,是高校融入地方创新体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新型产学研联盟或合作中,应整合资源,明确定位,优势互补。
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
宁滨指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和根本任务,高校服务与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及创新,第一要义就是为地方培养输送各级各类人才。学科特色型高校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宁滨认为,高校的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功能,都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开展、为人才培养服务,这是大学特别是学科特色型大学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学科特色型大学不仅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一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而且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使三者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在产学研合作中进一步明确国家与社会、行业与市场等需求主体对人才规格、类型、层次的现实需求,将最新科技前沿技术和工程实践知识引入教学内容,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工程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和行业工作之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