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突出主题主线确保发展方式转变
2010-11-11 作者:王国平 来源:文汇报
  从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应着力通过优化三大结构,即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区域结构,以消除、减缓“过度依赖”、“恶性重复”、“畸形差别”三种现象。要实现三大均衡:需求均衡、产业均衡和城乡区域均衡。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全面提升二次创新能力是现阶段发挥科技对发展方式转变支撑作用的根本途径。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王国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这在共和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史上尚属首次。作为《建议》的灵魂和导向至少包含以下要点:其一,继续抓住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使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始终予以贯彻落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扎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应该看到,经历30余年改革开放,虽然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依然是在百位之后,属于发展中国家,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民生的保障与改善、文化道德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均离不开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战略不能变,也不应该变。其二,发展必须提高质量,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此,必须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使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必须强调的是,怎样才能使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据《建议》精神,并从经济发展的直接过程看,关键在于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这包括:继续扩大内需战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等等。
  
  应该说,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突出问题就集中在由产业结构的三大失衡所派生的三种现象上:
  
  首先,“过度依赖”现象。这是产业动力结构失衡所致。众所周知,产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来自三大需求,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所谓“过度依赖”,一是在总需求结构中,过度依赖出口(我国对外依存度超过60%)。二是在内需结构中过度依赖投资,消费不足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虽然增长较快,但消费率始终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1年的最高点52.5%下降到2008年的35.3%。我国消费率水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一般在70%-80%之间),也低于“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2007年,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消费率分别达到75.7%、64.9%和67%,而我国当年最终消费率则为49%(参见高尚全:《在改革中凝聚转型新力量》)。
  
  其次,“恶性重复”现象。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活动中的雷同、重复应属市场竞争的正常行为及其反映。然而,特定时期的过度重复、恶性竞争现象发生则受制于产业技术结构的低层次及其平面化,同时也与调控体系、机制不健全关联。这在我国目前制造业结构内部体现得极为充分。以风电产业为例,“欧洲发展新能源的经验是将新能源发展纳入电网规划,先规划电网,后建电站,而我国正好相反”。2001年到2008年,8年内我国风电装机翻了30倍。若按风电装机总量计算,发电比例仅为38%,闲置率高达72%,并且还在提升。由于风电稳定性差且成本高,这一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参见王月金:《破解风电产业的“紧箍咒”》)。
  
  第三,“畸形差别”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差别具有历史必然性。然而,如此凸现的城乡二元结构存在于我国几乎所有地区,这是产业空间布局严重失衡的结果。目前,我国区域发展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与农民收入之比长期在3.2:1左右波动)。
  
  因此,从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应着力通过优化三大结构,即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区域结构,以消除、减缓上述三种现象。若从经济均衡理论的角度判断,也可表述为实现三大均衡:需求均衡、产业均衡和城乡区域均衡。
  
  二、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这就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自十七大以来,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已逐渐形成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战略体系。为进一步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尽快找到更为直接、更有力度地推动科技创新的路径,这就是千方百计提高二次创新的强度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二次创新是在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即通过学习借鉴先“追赶”(缩短距离),尔后进入原创轨道,实现“超越”目标,具有符合创新规律的可行性。这种创新的可行性又可具体表述为“5个创新”:一是适应性创新(包括适应市场需求结构、自然环境、民族习惯等)。我国著名的靠技术引进后诞生的“海尔制造”,其销售的不可或缺部分是受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再造品。二是完善性创新。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电子产品日新月异,在市场需求变化和企业竞争双重推动下,二次创新往往主要表现为款式、功能等的完善性创新。三是选择性创新。赋予消费者选择功能是现代产品创新的重要方面。当下消费环境中,商业购买类型选择、金融投资品种选择、各类服务形式选择……总之,这是一个朝着选择性社会演变的创新社会,因此,二次创新离不开选择理念,从一定意义上看,选择性强就意味着生活质量。四是兼容性创新。如果说增加消费者选择的空间有益于实现消费者主权,那么,兼容性创新则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便利以及由一物多用带来的降低成本的福利。五是替代性创新。既可以是原材料替代,也可以是产品内部零配件替代。我国汽车行业从原装进口到今日走上自主创新品牌的探索之路,期间的零配件替代创新功不可没。笔者以为,全面提升二次创新能力是现阶段发挥科技对发展方式转变支撑作用的根本途径。
  
  三、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这就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环保型发展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其核心是低碳经济。将低碳运行纳入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既契合全球经济发展走势,也是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应尽责任。当然,对于不考虑历史性积累和人口因素而对我国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过分降幅要求理应拒绝,但自我加压的“节能减排”战略及其实施显然有益于提升国际地位。
  
  环保型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运行规律,主要在三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节约资源,降低消耗。简言之,用占全球30%-40%的原材料生产不到7%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状态亟待改变。二是低排放或零排放。我国目前总量排放大,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自2005年起占全球排放20%左右,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近年来,尽管通过进步了的治污技术可以抵消一部分,特别是可降低单位价值污染排放量,但集聚污染的问题始终突出。国家环保总局官员曾在《中国的环境保护(1995-2005)》白皮书发布会上说,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环境污染的影响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做过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分析结果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世界银行提出的比例是13%。“我们在西部调查的基础上又作了一个分析,损失大约11%左右。这几个数字强调的角度不同,差别比较大,总的来说,大概就是10%左右”。可见,从一定意义上看,“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三是循环利用,即循环经济。排放物循环利用的层次上升不仅对原有排放量起抑制、下降作用,而且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开发和排放量的相对减少。
  
  总之,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最为直接的要求就是解决以上三大课题,而这三大课题又是紧密关联的。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技术进步,并且制约着生态、环保发展水平。不过,归根到底还是产业升级,还须依靠改革开放进一步提供动力,以体现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根本追求。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教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