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新闻策划的传播学解读
2010-11-05 作者:印兴娣 来源:《视听界》

  近年来,新闻策划被广泛使用,有的媒体还专门设立“策划小组”或“新闻策划科”等专门机构,加强对新闻策划的统筹安排。通过新闻策划,塑造全面、深刻、独到的独家新闻,是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赢得公众的注意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读新闻策划,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策划的认识和运用。

  一、议程设置理论与新闻策划

  世界上每天发生许许多多的事,哪些可以报道,哪些不可以报道,哪些可以浓墨重彩地报道,哪些只须轻描淡写,是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在具体传播实践中的运用和体现。

  “议程设置”是一种比喻的用法,其本意是经过安排的会议程序,现指传播媒体对所选传播内容的次序排列与设置。媒体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和判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言,受众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功能。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何时报道,怎样报道,无不围绕着媒体预先设置的议程进行,它决定着新闻从选题策划到制作发布的整个流程。于是大众媒介无形中为人们建构着现实社会。一个新闻信息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评价这个信息或议题的主要依据。传播的频率越高,击中目标受众的概率也越高,传播的效果也就越好。

  二、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学说理论与新闻策划

  新闻传播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的选择性过程。任何一个媒体都是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目标受众群体的需求来注意信息、选择信息、理解信息、传播信息的。而选择信息的过程就是新闻的策划过程。观众接收信息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根据自己的需求去积极主动地选择、接收和理解信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那些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这被称之为“选择性接触假说”。

  受众无法决定新闻媒体播放或刊登什么新闻,因此,只能选择性地接受新闻。而经过媒体精心策划过的新闻,无论从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报道的时机把握上、报道方式的选择上甚至后期的包装上,具有更强的可视性、思想性,比一般新闻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从而使更多的人选择它。因此,经过策划的新闻自然也就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2005年11月28日—12月2日,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直播南京》对一事件进行了精心策划,做了连续报道:11月28日,10岁男孩金文浩被父母遗弃,小男孩“请电视台的记者帮帮我”;11月29日,记者带着金文浩去安徽老家寻找妈妈未果;11月30日,金文浩母亲迫于舆论压力终于答应媒体在南京见面解决问题,并“想借电视媒体让孩子父亲露面”。节目中金文浩母亲诉说家庭暴力,有观众爆料其有外遇,事情趋向复杂化;12月1日,又有观众爆料金文浩母亲有月收入千元的工作,记者介入调查事件真相。金文浩母亲在电视台的帮助下获得一份工作;12月2日,周末又至,读寄宿学校的金文浩将被谁接走又成悬念,最终母亲接走孩子,父亲暂付一千元费用,孩子由母亲暂时监护。这桩新闻事件本身的发展就具有可看性,但如果没有媒体的直接参与和策划,使事件始终充满悬念和故事性,也不会引起观众那么大的收看热情。据2005年11月28日AC 尼尔森统计的数据分析,从18:50《东升工作室》播出至结束,20多分钟的时段中,这一连续报道收视率最高达到了8,占有率达到20,为当天节目最高收视点,整档子栏目平均收视率6.8,并且由于《东升工作室》的高收视率使当天的《直播南京》收视率达5.1,显现出新闻策划报道的强势效果。

  媒体在新闻策划时,需要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和创新的思维,通过整体的合作,多角度挖掘新闻资源,使新闻价值进一步放大,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