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要闻 > 文章详情
李卫红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名刊工程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0-11-05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三批名刊工程座谈会,回顾和总结名刊工程建设的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讨论和确定第三批名刊工程各校的建设方案,研究和交流今后工作的思路和举措,进一步推动名刊工程建设。

  名刊工程是教育部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加强社科学术期刊建设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名刊工程建设之初,教育部明确提出,要通过5年的投入和建设,培育出一批在全国社科期刊界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名刊,推出一批能够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优秀社科研究成果,造就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学者;通过名刊的示范作用,促进和带动高校社科期刊整体水平的提高。应该说,名刊工程从建设之初开始,就肩负着光荣使命和艰巨的任务。时至今日,名刊工程建设已有六年。六年来,入选期刊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目标,立足本校实际,努力提高办刊质量、破解难题,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1.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在政治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入选期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通过发表大量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办刊方式更加开放。高校学报最初的定义是以发表本校学术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理论刊物,这种定位可以依托本校学科优势,与本校师生的教学科研联系紧密,但同时也存在着来稿范围相对狭窄、办刊模式比较封闭等问题。建设名刊以来,许多刊物逐步突破学校之间的壁垒和封闭状态,采取多种措施开门办刊,不仅打破了高校学报的封闭状态,也带来了办刊理念和办刊机制的改革。高校学报的编辑们开始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选择作者、选择稿件,许多进入名刊的学报改变过去坐等来稿的惯例,积极主动地开展策划活动,主动约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撰稿,期刊编辑的能力和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围绕文化哲学研究,广泛吸纳海内外名家来稿,外稿率高达 90%以上,为国内外学术对话与交流搭建了平台。再如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推出《当代西方研究》栏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求是学刊》和《厦门大学学报》联合推出“现代性研究”栏目;南京大学、香港大学联合推出《思想史研究》等,通过集中国内优质稿源,使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大大提高。

  3.刊物特色日益突出。高校学报的突出特点是综合性。从期刊专业化发展的趋势看,这是一个弱项,但作为综合性刊物的学报,各学科领域的成果都应有所反映,很难将综合性学术期刊立即变成专业性学术期刊。基于这一情况,许多刊物在综合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特色化的有益探索,变弱项为强项。清华大学学报以“文史哲”和“国情研究”为重点栏目,在短时间内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根据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特点,突出问题意识,打破按学科设置栏目的传统方式,从问题出发,以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集中各学科力量联合攻关。如该学报的“三农”问题研究,以本校中国农村问题研究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广泛吸纳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研究力量,对我国“三农”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被农业部、民政部等部委所采纳。
  4.刊物质量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从近年来多家机构公布的数据指标看,第一批进入名刊工程的大多数学报都居于国内社科综合性期刊的前列,第二批进入名刊的学报排名也较为靠前。根据2010年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所发布的数据资料,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的国内被引指数最高的13家学术期刊中,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南开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共9家学报榜上有名,其中7家为第一、二批入选期刊,清华大学学报为第三批,中山大学学报为第三批待入选学报。根据南京大学CSSCI的统计数据,2009年进入全国538种综合性期刊前20名刊物中,有9种名刊工程期刊。诚然,对这些数据指标不能绝对化,但大体上反映出入选名刊工程建设期刊的质量和水平状况。

  学术期刊的办刊目的是促进学术交流和为社会服务,包括资政育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产生影响。北京大学学报连续6 年举办北京论坛,以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主题,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入选名刊以来,每年均在当年第一期发表有关传媒业发展的重头文章,在政府主管部门产生了较大影响,被广电总局党组确定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又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设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栏目,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为该栏目撰稿,许多论文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或被其他文摘类刊物转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走出去”战略取得一定成效。“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目标之一,多家学报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把国际化作为期刊的发展战略之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不断开拓海外读者市场,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和学术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办刊方式上积极向国际标准靠拢,加入国际学术界、期刊界知名的数据库,通过论文作者国际化、编委成员国际化、引证作者国际化、传播范围国际化等措施,不断缩小中国学术期刊与国际学术期刊的差异,为中国文化顺利地“走出去”积累了成功经验。如山东大学《文史哲》2008年海外订户已达545家,是国内学报界在海外发行量最大的学术期刊。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创办了英文版学报,对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刊物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几年来,入选期刊紧紧围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立足本校的实际,致力于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社会效益,提高了刊物在学校全局中的地位。同时,许多未能进入名刊建设的高校学术期刊,也以名刊为榜样,在刊物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充分发挥本校科研优势,着力体现各自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使高校学术期刊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创一流的喜人景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