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管理动态 > 文章详情
重庆市高校社科期刊界举行座谈会
2010-11-03 作者:蒋登科 来源:巴山风月新浪博客

  由重庆市高校学报研究会、西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共同举办的重庆市高校社科期刊座谈会于2010年10月30日在西南大学举行,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武京闽教授、副理事长张积玉教授、李大明教授、崔月琴教授和来自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河北衡水学院等高校学报编辑部的领导和专家莅临会议,重庆市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汤兴华编审、副理事长孙凡教授和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重庆科技学院等高校社科期刊的负责人、专家3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西南大学蒋登科教授主持,他在发言中对各位专家光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介绍了重庆市高校社科期刊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恳请各位专家给予关心和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的武京闽教授在发言中就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工作目标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她说,学会主要是通过举行大型学术研讨会、培训会、各种专题会和小型会议,为会员单位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交流办刊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今后,学会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分区域、专业开展一些研讨、培训活动,使更多学报人能够从中受益。她说,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学报和很多其他报刊一样也会面临转企改制的压力;我们还面临数字化出版的转型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做好准备,苦练内功,提高学报质量,提升学报的竞争力。

  陕西师范大学张积玉教授说,现在办刊面临许多挑战,不过,就目前情况看,市场化转化的压力还不是很大,国家要真正出台这方面的改革措施肯定会进行广泛的调研,会考虑到学术期刊的特殊性。但是,数字化转化的压力确实很大,纸质刊物的很多功能都在逐渐消失,今后可能只是数字化的文化企业进行按需印刷,甚至只是作为图书馆的收藏而存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不过,期刊发展中最主要的还是质量的提高。过去的学报基本上是按照学科设置栏目,结果就使许多刊物面孔相似。在发展中,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将这些栏目转化为以问题为主的栏目,使多个学科的专家都来研究同一问题,实现学科交叉,构建期刊特色。还有,在学报系统,地方性文化研究的栏目很多,但其价值是否很大,如何融入主流学术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有的话题涉及面小,关注度低,这对提高学报影响没有多少作用,这些栏目可以在地域、选题等方面适当扩大。他说,学报一定要处理好现实问题研究和学术问题研究的关系,学理性应该是学报论文不可忽视的特点之一, “经院派”还是需要的,但这不是回避现实,具有学理性、经院特点的文章同样可以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参照。

  吉林大学的崔月琴教授肯定了这次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六届二次理事会和2010年学术年会取得的成绩,她说,西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同人几乎是全体出动,甚至私车公用,为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员提供了全方位的周到服务。会议内容也很丰富,安排非常周到、细致。来到编辑部,我们同样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这就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她介绍了前不久在台湾举行的“第三届两岸四地学术名刊论坛”的情况,她说,在台湾地区,刊物基本上没有专职编辑,主编都是有关研究机构的负责人,真正实现了学者办刊。因此,我们的期刊要具有危机意识,要努力实现编者、学者一体化。这不但是期刊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术发展的需要。她建议今后多举办一些地域性的学术活动,各地区之间也应该进行更多的交流,比如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编辑可以举行自己的学术交流活动。

  李大明教授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他说,重庆和四川的学报界交流的机会很多,我们同根同源,面临的问题都差不多,比如改制、转型问题。改革是肯定的,比如编辑专业化问题在期刊改革中就是一个问题,专业化有道理,但也有压力,因为你不是学者,离开刊物就很难生存,从这个层面讲,编辑学者化的方向是对的。他还对许多期刊社、编辑部实行主任(社长)、主编两条线管理制度给予了好评,他说,主任(社长)负责行政管理,为刊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主编负责期刊质量,二者共同配合,可以为提高编辑的社会地位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创造更多的条件。

  在讨论中,来自重庆高校学报界的领导、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比如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规范问题,学报追求质量第一和它的社会定位问题,等等。大家表示,虽然交流的时间比较短暂,但这种交流甚至观念的碰撞,对于提高学报人的视野,促进学报质量的提高都是具有帮助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