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第一届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在中国农大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出席并作大会特邀报告,中国农大党委书记瞿振元、校长柯炳生、副校长孙其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等领导出席。
今年国家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中央召开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为我国教育发展描绘新蓝图,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里程碑。今年初,中央发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幢的一号文件,充分表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目前,教育部制定了规划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十年中长期发展意见,明确提出“提升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服务水平引领社会发展”,是未来十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
在这样大背景下召开的本次会议,汇聚全国农林高校知名学者,围绕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进行深入研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论坛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中国农大承办,论坛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总结交流“十一五”期间农林高校社科研究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研讨谋划“十二五”期间农林高校社科研究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推进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科学发展。
张东刚在致辞中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林高校如何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以特色求优势、求发展、求实绩,为中央和地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在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化发展道路上作出突出贡献,是历史赋予农林高校的重要任务。因此,要牢牢抓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的契机推动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张东刚说,希望农林高校紧扣时代主题,扎根社会实践,牢固树立国家意识,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把农林高校的学术研究与国家利益和对国家的贡献紧密结合,针对国家重大问题和农民需求,真正开展基础领域和技术应用研究,提出高水平、有价值、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高对党和政府咨询服务能力,产出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不断提高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创新;希望农林高校不断开拓视野,更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大农林”的科研观,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农林发展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推进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柯炳生代表学校、党委书记瞿振元对论坛开幕表示祝贺,对代表们表示欢迎。柯炳生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首届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问题的重视,也必将大大推动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陈锡文在特邀报告中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社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为深化改革做出大量贡献,包括深入农村开展研究、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召开这次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锡文在大会特邀报告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面临的问题”。首先,报告介绍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农民人均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态势良好;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五是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接着,陈锡文对新时期农业农村政策体系形成过程进行讲解,特别是对“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政策演变过程作了梳理。他分析说,我国在构建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农村政策体系方面迈出重要步伐。最后,陈锡文对我国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他认为,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保障能力、坚持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等问题,是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
开幕式后,张东刚、柯炳生先后作了论坛主题报告;下午,中国农大副校长孙其信及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负责人也分别作了论坛专题报告。
本次论坛会期两天,全国30余所农林高校的代表们将在明天进行分组报告和讨论。(刘赟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