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喧嚣声在美国国内再起,先是百余名国会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政府,要求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采取行动。随后,美国国会召开听证会,在各大利益集团讨论“惩罚”中国立法的喧嚣声中,尽管美国财长盖特纳强调“美国在与中国的关系中有着显著的经济利益,中国市场对美国经济复苏至关重要”,但又表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对中国是否“操纵汇率”始终避而不谈。最终9月2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48比79的投票结果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而在此之前,针对美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指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明确表示:“近期,美国又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指责人民币汇率,并提出将动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推动人民币升值,这是不明智的,也是短视的。人民币汇率浮动不能解决与特定国家的双边贸易失衡问题。中美贸易失衡由国际分工而非汇率决定,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美国贸易赤字问题,美国国内对此也有相当共识。”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背后的玄机隐藏着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层面的倾向。
盖特纳的暧昧
在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盖特纳的态度时而强硬、时而暧昧,似乎内心自相矛盾有着“难言之隐”。今年7 月,美国财政部向国会提交的“关于国际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问题的半年报告”, 对全球经济和美国主要贸易伙伴最近的发展形势进行了评估,称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没有国家符合汇率操纵的标准。关于中国部分,报告一方面称赞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所作的贡献;一方面表示,人民币汇率仍被低估,将密切跟踪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速度。虽然,报告中没有将中国确定为“汇率操纵国”,美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也多次表示,美国不能强迫中国改变其汇率政策。但是,人民币汇率问题仍是中美双方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人民币升值压力并没有解除。近期,美国国内在逼迫人民币升值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以及盖特纳自相矛盾而又耐人寻味的表态,说明在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美国高度政治化的意愿始终没有改变,盖特纳承受国会以及各方面的政治压力还能坚持多久不得而知。
事实上,关于人民币汇率和中美贸易不均衡问题,既是近年来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中美经贸关系积怨最深的问题。在中美贸易摩擦和争端中,美国将重点放在“消除贸易不均衡”上,反复强调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均衡的重要原因;而中国则将重点放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上,认为造成中美贸易不均衡的原因并非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国对外贸易的长期逆差是自身深层次经济因素决定的,不应把责任归咎于其他国家,美方过度渲染中美贸易不均衡和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从近期人民币面临新一轮升值的压力看,依然与不断增多的中美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无关系。自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在人民币汇率和中美贸易摩擦与争端问题上,对华政策不仅没有放宽,而且更加趋于强硬化,并始终没有放弃对人民币升值实施压力,导致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增多,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层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当然,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该法案,还需要由美国参议院表决通过,也需要得到奥巴马的批准,最终能否成为美国新的、可操作的贸易法规仍存悬念,但无论结果怎样,人民币升值压力显然在不断增大。
近年来,人民币始终没有摆脱升值的压力,美欧等国频频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向中国施压,在中美、中欧贸易争端和贸易谈判中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双方争执的问题,特别是近期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美欧等国向中国施压的手段。鉴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不断增大,中国货币当局正处于安全与收益之间权衡的两难选择。如何从外汇储备的存量、流量管理和构成三个层面摆脱困境,既保证外汇资产储备的安全,又可通过购买西方国家债券获得较好的收益,需要从存量、流量管理和构成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外汇资产的存量上采取灵活的调整,保持存量的合理与适度;其次,由于流入我国金融市场的投机性“热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热钱”的载体既多样化又很难监测,其规模和走向不明,难以判断,增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外汇资产流量管理的力度亟待加强;再次,外汇资产储备构成的多样性、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权衡选择需要多方论证。
另外,从总体上看,人民币具有升值压力将是长期趋势,但不一定是坏事。就人民币升值概念来说,增强了国内对人民币资产价格的信心,缓解了通胀预期的压力。再有,人民币的强势必然导致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强烈愿望的上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会随着市场的需要进一步加快。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一旦人民币国际化达到了一定程度,国际货币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货币格局的主导将实现多元化。
中国国际储备安全问题凸显
从中国国际储备现状看,由于外汇资产储备几乎都是西方主要货币为单位的债券和资金,大部分是以美元为主,其他西方国家的证券类资产金额也有一定的规模,这类外汇资产储备甚至还在继续增加,风险自然大于其他经济体。随着2009年以来美国超过万亿国债的发行和通过发行货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必然导致美元发行泛滥和潜在的贬值风险,中国的外汇资产储备价值也将相应出现大幅度缩水。与此同时,美元发行的泛滥和潜在贬值风险有可能再度引发全球性通胀,并将可能带动新一轮能源等大宗资源类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中国承受更大的通胀压力。此外,美元发行泛滥和潜在的贬值风险将导致中国出口更加艰难,出口产品在结算中也将面临巨大损失,实际上近期中国在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变化中,已经出现了外汇价值的负增长。因此,鉴于美元发行泛滥导致美元潜在的贬值风险,中国货币当局正处于安全与收益之间权衡的两难选择。
从美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看,尽管美国官方多次反复强调,保持“强势美元”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但事实上,美国口头上所谓的“强势美元”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甚至相悖。因而,所谓口头上的“强势美元”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从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看,美元长期贬值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美国官方货币政策的战略取向。美国现行的货币策略是一方面促使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是为今后美元贬值作铺垫,在对外贸易上可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减轻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带来的压力,平息美国国内对美国对外贸易现状的不满情绪;同时,美元长期贬值又是美国以此减轻不断加重的债务压力最现实的选择。由此可见,美元贬值仍是必然趋势,是美国官方货币政策导向的出发点,反映了美国国家利益选择的主导思路,恐怕这才是当前美国货币政策的真实意图,也是美国将人民币汇率高度政治化的真实解读。
自9月10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0.13%,已经连续八个交易日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但美国政府对人民币近期的连续升值并不买账。奥巴马9月20日称,中国在人民币问题上未尽全力,美国将较过去“更有效地”执行贸易相关法律。在回应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时,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今年6月中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这一政策的继续。2005年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3.5%。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今年6月19日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各方面反应平稳,人民币升值预期并不强。……当前中美都应将主要精力放在促进经济稳固复苏的核心关切上。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应继续实施负责任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保持国际主要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应有贡献。”
(王东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