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欢庆共和国六十华诞的双重背景下,有关中国模式的研讨高潮迭起。然而,中国模式依旧充满争议。大体而言,从林林总总解读中,我们可以归结出对中国模式的三种解读范式:恶、善、中。
第一种是西方式的恶。由于很难摆脱固有价值观念的束缚,一些西方学者和政要在谈到中国模式时,都于有意无意中尽量回避或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们忽略了中国自身特殊国情,或出于狭隘国家利益观和狭隘国家安全观,或出于意识形态对抗思维,有将中国模式上升为“普世价值”以强调“中国责任论”的,有将中国模式的成功归结于“经济自由+政府压制”以放大中国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对称之现状,并借此鼓吹“中国崩溃”论的,也有热捧中国模式带来的经济崛起、外交扩展对国际秩序和世界政治格局造成的“美单极时代不可避免的终结”,借机夸大“中国威胁”论的。同时,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和新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模式也颇有微词。按照马恩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应该是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产品经济。因此,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不应该在社会主义中出现。但中国模式在经济上的市场化倾向和建立市场经济之目标定位,加上中国在对外战略中的超越意识形态战略,使得他们坚信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越来越像资本主义”,于是,“中国背离论”诞生,认为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和社会制度上脱离了社会主义,在对外关系中背离了第三世界。
第二种是非西方式的善。对那些历经动荡和经济落后的国家而言,中国模式在平衡稳定、改革和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而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渐进改革则为那些亟需改革的国家提供了另一条成功转型经验。同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中国模式的启发,越南、古巴、朝鲜业已开始的一些经济、政治改革,就已在参考中国模式。有鉴于此,一些国际有识之士较为客观地解读了中国模式,归纳了中国模式的几大特质:马克思主义、渐进式改革、统筹、开放、创新、人本;总结了中国成功的公式: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也提出了一些较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如实行权力下放和基层选举,推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创新政党执政模式,反腐败,缩小贫富差距等。另外,虽然西方存在着诸多对中国模式的曲解和误读,但也有不少开明之士的理性解读值得参考。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新著《中国大趋势》中明确指出:由于中国平衡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政治秩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纵向民主”模式而不同于西方的“横向民主”,因此,中国模式将以难以令人置信的力量影响整个世界。
第三种是东方式的中。探讨中国模式,不可脱离中国语境。中国语境视域里的中国模式有两大特质,一是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悠远浑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使中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采取的稳定、开放、试验、渐进、统筹等政策成为现实。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模式的成功,二者缺一不可。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指出,“刚柔相济,执两用中,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哲学智慧之一。中国模式从总体来看,就是集古今之智慧,汇中外之优长;不走极端,而取中和;灵活多变,不失其刚。” 吉林大学学者漆思也怀传统忧患意识,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当前中国模式内部潜藏着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如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协调性、脆弱性、制度滞后性等。
总之,中国模式是一个历史的、开放的、发展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复杂命题,当前各种解读中国模式的话语,仅仅为我们反思总结中国经验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模式的研讨,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参见胡伟:《中国模式的深层涵义与世界意义》,《解放日报》2009年9月27日。
杨金海:《刚柔相济:中国模式的深层哲学智慧》,《人民论坛》2009年7月21日。
漆思:《中国模式发展问题的哲学反思》,《哲学动态》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