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与中国社区研究
2010-10-20
作者:冯月根
来源:人民政协报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对于城乡社区的研究和思考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对于城乡社区的研究和思考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区研究是应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某一特征的社区性质、状况、结构、功能、问题及变迁所进行的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社区研究也称为社会调查和社区分析。是社会研究的具体化。中国的社区研究在理论上汲取了英国社会人类学的功能主义学派理论作指导。费孝通曾指出:“我们的社区研究,在方法上是从英国的社会人类学的实地调查发展起来的”。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田野作业”法,注重实地考察,切身体验,直接去和实际社区生活发生接触。
社区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组织单位和基本研究单位,引起社会学人类学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费孝通曾指出:“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每一个社区有它一套社会结构,各制度配合的方式。因之,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区研究,也称社区分析”(费孝通,1985)。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最为经典的“社区研究”之作。他把功能主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社会学,被公认为一部功能主义著作。江村(开弦弓村)是江南一个典型的农业加手工业的农村社区。费孝通通过实地考察后,系统描述了村庄里农民的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易等体系。准确地把握了农村的基本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认为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农村问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恢复农村企业是最根本的措施”。为此,开辟了人类学研究当代文明社会的先河。自1957年开始,费孝通对“江村”社区进行跟踪研究,20多次深入社区,发表了《重访江村》、《三访江村》、《九访江村》、《江村五十年》等专文,研究江村社区持续60年之久。
20世纪中国社区研究,呈现出两个比较活跃的时期,即上半叶三四十年代的农村社区研究和下半叶八九十年代的小城镇与城市社区研究。学者们积极投身于各类社区研究,通过田野调查,从实求知,认识中国社会整体。其研究成果丰硕,学术影响广泛。如今,尽管城市社区研究广泛开展,论文、专著丰甚,但是在20 世纪末期,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性研究进展,有待于城市社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开拓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