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毛泽东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思想概要
2010-10-18 作者:王宇明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摘要】毛泽东关于青年学生要获得全面发展及其实现方法的思想,为今天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借鉴。毛泽东认为,要培养青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条件和基本途径之一;要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同时,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

  【关键词】毛泽东 人的全面发展 方法

  培养青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和精神生产的基本手段之一,由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所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毛泽东根据这一原理,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论断。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说到底是指教育为培养什么样的人而服务。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①通过教育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这些都是教育的目的。基于此,毛泽东提出,在培养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过程中,“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以此提高广大受教育者的共产主义觉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毛泽东历来重视青年学生主观世界的改造,主张从多方面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为抗日军政大学制定的教育方针的第一句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他在抗大第三大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学员来到延安,“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向,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②他认为,这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当时就是抗日救国,教育要服务于抗战的需要。解放后,毛泽东又多次论述了教育工作中的政治方向问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针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说:“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③为此,他要求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进一步确立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政治方向。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使青年学生正确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并贯彻始终,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按照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所提出的具有全局性指导思想和教育方针办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学校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毛泽东提出的教育“应该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主张,是培养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条件和基本途径之一,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基础。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毛泽东在教育领域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成果。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消灭脑、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这一思想,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内容十分丰富。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毛泽东受工读互助主义思潮影响,曾积极参与甚至主持了工读互助、新村建设活动。1921年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是他自觉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知识分子全面发展的最早实践。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总结了根据地文化教育实践的经验,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一次作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提了出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作为抗大办学的基本原则。毛泽东还把是否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衡量一个青年是否具有革命性的标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目的是要打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分离的旧传统,缩小脑、体劳动之间的差别,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综上可以看出,毛泽东十分反对读死书和空头理论的灌输,重视青年学生的实践锻炼。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参加并学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科学家和各学科的著名学者,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只能解决人在某些方面的发展问题,而要达到全面发展只能通过社会实践。在21世纪,科技进步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以全面发展的人才替代过去片面发展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仍是一个根本途径。只有通过生产的实践,人们才能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从德育来看,社会实践蕴涵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人们只有劳动实践,才能形成稳定的劳动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智育来看,人们也只有通过劳动实践,将知识用于实际工作,进而丰富知识,掌握娴熟的劳动技能。所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对于开发人的聪明才智,起着决定的作用。同时,生产实践对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兴趣、意志、理想情操、行为习惯等也起着基础作用。

  总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的普遍规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把它作为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强调它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是毛泽东对新中国教育的重要贡献。

  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关键在教师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师。毛泽东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后担任过教师,对教师职业充满了感情。他十分关心教师队伍,认为“我们党应该有很多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在战争时期,他就提出过教师的重要性:“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④在建设时期,他又多次强调,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校改的关键是教员;校长、教员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学生为校长、教员服务;教师要向学生学习,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他要求在政治上要信任教师,生活上要关心教师,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为了发挥教师在培养人的工作中的积极性,毛泽东对教师寄予厚望。

  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毛泽东对于什么是知识有过精辟论述,他说,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是对客观存在进行概括的体系。毛泽东多次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即来源于直接经验。实践证明,教学过程要真正体现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第一,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知识形成的逻辑。从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来看,一切的科学定义和原理,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理性认识,而对于学生来说却不能直接把这些认识通过“教材—课堂”完全变为自己的理性认识,他们必须经过实验环节或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才有可能完成这种转化。因此,感知是认识的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第二,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不断循环往复,呈螺旋式上升的走向;第三,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主动思考,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等“制作”程序,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总之,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毛泽东十分强调教学内容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他坚决反对那种只念书本,脱离社会实际,不给学生观察创造、脱离自然界和社会实际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坚持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法方面,毛泽东一贯倡导启发式教学。他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极为不满,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个性的摧残。所谓注入式方法,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忽视了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受教育”地位,因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新中国建国以后,毛泽东多次强调,不论在干部教育还是普通学校教育中,教学改革都应以提倡启发式教学为主要内容。毛泽东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但讲课要“少而精”,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立足点放在学生的自学上。他鼓励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质疑问难,做到“自学与共学”相结合。毛泽东强调学生要自学,目的是要求教师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终身享用的学习本领。

  毛泽东关于青年学生要获得全面发展及其实现方法的思想,为今天我们提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作者单位:新乡学院社科部)

  注释

  ①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7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