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美、日、联邦德国、法、英等五国财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协议中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
正是由于“广场协议”,揭开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历史数据显示,1985年9月美元对日元汇率在250上下波动,而到了1987年,却一度高达1美元兑120日元。日元的快速升值引来大量国际资金的流入,在“广场协议”后近5年时间里,日本的股市和地价的增幅远远超过同期GDP的增幅,资本泡沫越堆越大。
就当普通日本人由于日元升值而沉浸在对经济的乐观情绪中时,日本经济的快车却开始转向了。当1989年日本政府开始试图挽回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一切都为时已晚。紧缩政策引发了泡沫经济的崩盘,股价和地价短期内的暴跌则导致银行形成大量坏账,日本经济进入十几年的衰退期。
而反观广场协议的始作俑者——美国,美元的不正常贬值却并没有促使美国出口的增长,贸易逆差依旧扩大。这时国际市场才意识到,美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巨大的财政赤字,日元与马克升值对其经济疲软的状况根本于事无补。
重温历史总让人唏嘘不已。促使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签订背景与现时中国所面临的情况颇有几分相似:都是美国外贸逆差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日本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和逆差国,美国国内议员、学者游说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其中的不同处,广场协议之前的几年,日元曾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兑美元已经累计升值15.83%,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2.3%。
日本人的教训,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近日表示,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国家本币的升值对调节贸易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强压一国货币是一种对彼此都没有好处的非理性选择。他更是义正词严地表态,汇率问题是一个国家主权内的问题,不应是两个国家之间讨论的问题,美国不应将经济问题政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