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社会 > 文章详情
中国的“伪城市化”进程
2010-10-13 作者:佚名 来源:财识网

  社科院报告:中国的城镇化为“伪城镇化”

  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中国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数量将突破80个。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十二五”时期,提升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到2008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45.6%,中国的城市人口已达到6.07亿人。如果按照1%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期末,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

  报告指出,除了城市人口比重的快速上升,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还将向着国际化、群落化、生态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城镇化对于拉动中国发展还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未来外需增长空间不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需要转向内需。通过大力发展城镇化,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人群集聚,提高服务需求和消费倾向。

  报告指出,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的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有力推动了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移居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6年的15.4%上升到2008年的44.9%,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然而受中国城乡分割以及户口制度的约束,这种城镇化尚是一种“伪城镇化”。大量的农村产业工人,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市人口,但其并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无法等同于一般城市人员。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伪城镇化”,为此未来政策上重要的是消除这种“伪城市化”,主动吸纳适合到城市居住的农村人口。提升真实的城市化水平,需要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所有在城市居住工作的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及其子女。

  中国“伪城市化”两大主因: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中国独立学者、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秋风指出:“这些报告应该指出的是事实,我以前也提出两个概念:一方面是有大量的‘伪城市化’;还有大量的是‘半城市化’。造成这两个特别现象的原因应该一方面是中国的现有土地制度,另一方面是中国现有的户籍制度。两个制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城里的农民仍不是城里人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权利也往往无法获得保障。秋风表示,可以说,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权利、利益都缺乏最基本的保障,即使中国的《宪法》和现有的法律赋予农民的基本权利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经常被限制被剥夺。

  他说,现有的“伪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和土地制度有关系,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发生大量的征地现象,征地过程中农民的利益遭到很大的损害。另外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已经离开的乡村,进入到城镇中工作和生活,甚至已经工作和生活了十几年,但始终没有获得城镇所在地的户籍,也因此无法行使最基本的权利。

  比如,他们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被完全悬空,他们没有办法在长住的城镇行使这些权利,因为户口限制,他们不能成为本地的选民和候选人,又因为长期脱离了乡村,也不可能回到乡村参加选举。中国有一到两亿最有判断力的生活在城镇中的农民,他们的政治权利被悬空了。秋风强调说,先不去评论政治权利的分量有多重,但很多人讨论城市化中农民权利的时候这点是很少被注意到的。“还有其他的福利如医疗、教育、退休养老保障金等。他们为这个城市做出很多贡献,但是从城市那里得不到本该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中国的城市化反常现象:只是土地的城市化

  秋风特别指出:“专家们谈到伪城市化的时候,还指另外一个内容,城市化只是土地的城市化,所占用的土地扩张非常快,人口的密度反而在下降,考察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中国城市化的这种现象是很反常的,有些地方甚至还不如八十年代的时候。”

  这种现象涉及到另外一个根本问题:土地制度问题。秋风说,所以城市化过程中,不管是发展工商业,还是建造住宅,第一步就是征地,政府因此获得巨大的收益,他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就拼命的征地,导致了很严重的大量城市土地被闲置的现象。

  已经完成了征地程序的所谓城市,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既没有工商业,也没有住宅,也没有人居住,这种现象在地级市和县级市非常普遍,包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边也有大片荒废的城市,这也是人类城市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这就是和土地制度有关系,政府就是想通过土地赚钱,对于土地的用途政府没有作科学合理的安排,导致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逐年下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