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5个月的封堵墨西哥湾漏油工程,终于在9月19日画上了句号。这是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原油污染海洋事故。从技术上看,平复油污,可采取三项技术:一是生物降解,二是化学分解,三是物理收回。之前不久大连油管爆炸造成大量原油流入渤海湾,油企发动渔民划船捞油,就是物理收回的最原始例子。据传,大连油污事故使当地渔民数天捞油捞到的“油水”,远远超过了数年在海里风吹日晒捕捞获得的收入,一天可获得万元收入。
不过,墨西哥湾的原油是从海底油井泄漏出来的,与海水高度溶和在一起,形成大面积的油污带,随海水移向外洋;而大连的原油则是从陆上流到海面上,海水冲刷海岸后,在海滩上浅水区形成粘稠的油膜带,易于物理收回。
一开始,英国石油公司用化学剂喷洒方式来分解浮油,效果不大,用噬油细菌来降解油污,则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看出效果。技术人员试着对浮油集中的区域采用点燃方式清除油污,并在浮油带四周布置了挡油的栅栏,数万人员昼夜不停地清理水面油污。随着深水漏油点成功封堵,持续了3个月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终于“胜利”结束,之前从卫星上看到令人可怕的黄色油污带,已经模糊成蓝灰色,与蓝色的大海逐渐形成了一色。技术人员宣布,泄漏的数百万桶原油中,有74%的原油要么蒸发到大气层,要么被生物降解,要么通过机械手段回收。
按理,到了最后阶段,该是开庆功会的时候。但美国人还是忧心忡忡,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看得更远,他们看到了油污的第二层含义,那就是破坏了的生态与污染了的食物链对人和生物造成的持久损害。
南密西西比大学墨西哥湾沿岸研究实验室的生物学家哈丽雅特·佩里在许多幼蟹上发现了明显的橙色油斑,令这位研究了蟹类42年的科学家惊讶不已。这一状况表明,漏油不仅影响了墨西哥湾水域,更影响了食物链。佩里说,微型生物体内含少量原油对其或不是致命的,但处于食物链高端的生物,体内累积的原油量肯定会是致命的。高端食物链自然包括人类。在试着封堵“深水海平面”油井漏油点之时,科学家就发现在深水低温区里有一类微生物能大量“吃掉”溶解在海水里的原油,技术人员最后把墨西哥湾74%以上漏油被清解的部分功劳计到了自然界的微生物头上。不过,8月下旬刊载在一份化学工程杂志上的文章表明,这个被视为“功臣”的微生物群体,有可能会成为最大的生态破坏者,从而严重影响水产生物的安全。
科学家发现,这类“噬油”微生物易于大量繁殖,但随着可“吃”的油量剧减,大量繁殖起来的稠密细菌群就面临着集体死亡的危险,导致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和水质的恶化。科学家断言,海水中只要氧含量下降一成,就足以对整个海洋生态造成灭顶之灾。科学家们呼吁,在没有对油污影响的海水作出安全评估之前,人类最好不要食用产自墨西哥湾的的海产品。不过,美国政府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局在漏油点封堵后不久,就出台了一份报告,报告显示,通过质检,产自墨西哥湾的海鲜没有发现被原油污染的迹象,海产品是安全的。为了打消人们的疑虑,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8月份的生日宴上摆上了墨西哥湾海鲜,并在之后几天,与子女一道“畅游”墨西哥湾海滩。总统之举,旨在挽救受到打击的墨西哥湾渔业和旅游业,政治考虑必然大于科学家们的理性警惕。
任何一场灾难,都不是单一的事件,背后恐怕潜伏着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次生灾难”。利益群体和政治家只为其利益服务,他们高喊的“胜利”欢呼和抬出的所谓“安全”保证,往往可能是“居心不良”的。唯有那些远离于利益的科学家们,才能真正扮演灾难的良心守护者,一直在谨慎地保护着人类与大自然。(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