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诺奖得主菲尔普斯畅谈市场经济创新模式
2010-10-09 作者:李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Phelps)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做了题为“中美两国市场经济的比较”的学术演讲。
  
  演讲中,菲尔普斯重点论述了他对效率和创新的看法。他提出,生产成本的变化能够反映出资源价值的利用率。根据产权理论和动机理论,如果长时期过分平均的分配方式,必将导致效率低下、生产力下降的状况;如果回报与绩效毫无关系的话,也将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苏联的瓦解就是典型事例。只有能够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个人才能够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是行为主体的要求,没有“高具活力”的创新,就是不完全的主体。他指出,1820年以后,北美与欧洲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是因为发现了“新大陆”,而是因为创新带来的个人追求自我实现的结果。他还通过“点子—创意”流通图,全面介绍了从点子到创意再到突破的整个流程。
  
  在谈到高失业率这一问题时,菲尔普斯认为高失业率这一现状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后果,是由于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所带来的周期性波动。但是,类似于这样经济活动过热或过冷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只是一个短期问题,如果能够消化或者弥补资本存量,达到投资平衡,就不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在交流讨论中,菲尔普斯与来自北京大学、长江商学院的师生就其研究领域的劳动力转型、破解老龄化难题及宏观经济调控等问题展开讨论。
  
  2006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作的贡献。菲尔普斯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