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动态 > 文章详情
规范学术端正学风刻不容缓
2010-09-20 作者:丰捷 来源:光明网
  “学术不端是小事吗?”一封写满疑问的读者来信近日震动编辑部。
  
  写信的人是上海一所专科学校的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被人通篇抄袭,出于对“文抄公究竟是谁”的好奇,他踏上了搜寻真相的漫漫长路。
  
  一切都出乎了他的意料,看似简单的求证过程艰难得耐人寻味:找刊登此文的杂志,杂志社说,“实在无能为力,作者资料已丢失”;依据网络搜索结果咨询抄袭者所在省人事厅专技处,得到答复:专技处只有一张职称评定时专家投票通过的表格,并无参评人的相关资料;向该省监察厅举报中心咨询,工作人员提醒,必须向杂志社取得直接证据,否则抄袭者身居领导岗位,可能会销毁证据;无奈之下,与抄袭者所在大学科研管理处联系,只求告知“某年你校某某老师是否在某某杂志上发表过某某文章?”“有”或“没有”的等待换来的却是一句颇为玄妙的回答,“某某杂志当时只是一本普通刊物。”
  
  忙了一圈,一无所获。结果,只剩下这位被抄袭者“很无奈、很可悲”的一声叹息。
  
  “学术不端究竟带来了什么?为什么它总能大行其道?!”在国家有关部门一再表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的形势下,为什么学术丑闻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科技、教育领域显示出对整肃学风的强大决心后,为什么“法不责众”、“求告无门”的怨声依然强烈?
  
  我们的追问或许同样没有答案,但追问的过程就是一次求解的过程。求解,是为了能尽早还学术一片净土,让学术的天空阳光明媚。
  
  学术的天空需要净化
  
  编者按
  
  今日光明日报一版刊登消息《规范学术端正学风刻不容缓》,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学术道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为此,本版从今天起开辟“规范学术端正学风”专栏,刊发系列报道,希望引起高度重视,尽早还学术一片净土,让学术的天空阳光明媚。
  
  最近的一次有关学风建设的大事应该是在3月底,在这次以“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为主题的座谈会上,国务委员刘延东说,“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近十年以来,中国学界对于学术道德的构建与治理不能说不重视。
  
  2007年,科技部牵头建立了由教育部、财政部、人保部、卫生部、解放军总装备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十单位组成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而在此前后,许多管理部门、科研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均建立了促进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的组织机构,一系列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也相继出台。
  
  “应该说,遵循学术规范的总体状况已经有所改进,学者、学生和学术机构更加重视学术道德建设,自律性更强了。”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说,但他马上又加了一句:“当然,问题仍然很多。”“原来的大圈变成了小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的概括很形象。2006年,教育部在其社科委专门设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他们俩都是副主任委员,这几年为规范学术道德做了不少建设性的工作。在他们看来,学术道德教育缺失,监管惩处不力,学术评价失当等是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重要诱因。而这,也正是刘延东国务委员此前提出的学风建设亟须改进的方向。[详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