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资料照片)
9月15日光明网一版刊发了消息《规范学术端正学风刻不容缓》,深度报道版“规范学术端正学风”栏目刊登了《学术的天空需要净化》。日前,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专门约请光明网记者,就相关问题谈了他的见解。
记者:高校出现的作假、抄袭、剽窃等反映出学者学术不端的负面新闻,让人对于大学的严肃公正产生了怀疑。您对此类事件怎么看?
瞿振元:知识产权和学术自由一直是高校科研中容易出现热议和异议的节点。现在学界批判最多和最易引起人们公愤的就是明显的学风不端,经常暴露出来的就是抄袭、剽窃、作假等问题,此类事件明火执仗,公然触犯法律,与社会上的假新闻一样让人愤怒和痛恨。但是还有一类学风不端表现出来的不是学术造假等恶性事件,而是治学过程中的不认真、不严肃和不扎实,这类事件所带来和引发的不良影响也同样会引起社会的公愤。
记者:这种学术不端的做法有什么样的表现?
瞿振元:比如对于在成果中不适当、不恰当地大段引文,当事者却视而不见。引用名人或领导人的话似乎越多越好,大家争相跟风,结果把成果弄得像语录一样,不仅暴露了学识上的肤浅,也会损害自己的成果。其实,学术共同体有其共同的行为规则,引文的严格规范是其中最基础的一条。过去我们的认识比较模糊,缺乏对学术界共同行为规则的教育。而现在,对于这种学术界最起码应该遵循的规则,违背了还以“不了解或没在意”为托词,这一方面反映了相关教育的严重缺失,另一方面也是利益作祟、故意而为的结果。应该说,所有问题的发生都是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如评职称、争项目、学位答辩等,没有真本事还要获得利益就得去作假。有些当事人侥幸取得不当利益时不但自己欣欣然,而且还诱使他人争相仿效,不免让人感到不平和痛恨。这不单是品德的偏移,也是我们制度设计的偏移所造成的,应当全面检讨。
记者:现在出现的问题,以及以前一些个案的处理结果,似乎很难有让当事人痛悔终生的效果,这也成为众人讨伐和不满的理由。
瞿振元:这其中也涉及到行政权、学术权与利益三者之间的联系。有时候,作假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利益集团公开挥舞的利器,他们动用手中的行政权力进行学术组装,乃至学术伪装,骗取荣誉和经费,这更可怕,更反映了利益驱动下我们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如果说有的个人作假是由于无知,而这种集体行为就是为了利益铤而走险。
记者:对于学术不端问题,人们议论了很多,提出了不少建议。但是我们至今对于这样的事仍然没有一个积极彻底的解决办法,为什么?怎么办?
瞿振元:不论是对无知的人,还是对故意违背道德或法律底线的人首先要进行的是诚信教育。诚信是学术的生命,如果谁违反了,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事实上,在国外,学者一旦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就意味着学术生命的终止。对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大家都很熟悉,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造假使得他名声扫地,而此前他曾经被捧为韩国的民族英雄。我到过他出事后的实验室,他们在克隆狗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有目共睹的。在事件发生后,他也离开了这个实验室,但即便这样,所有出自这个实验室的成果或发表的学术文章,外界要求他们必须接受原始数据的审核,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造过假!就是因为他们丢失了诚信!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记者:透过这些事件,我们应当反思什么?
瞿振元:的确,我们可以强化学术成果审核的技术手段,如查新、查重等,对于论文的真伪作出判断。但作为一个大学的管理者,我还想说的是,大学的管理者在学术问题上要更加谨慎,更加自律。大学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学校管理。即使学术水平很高的学者,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管理工作的繁忙,不可避免地对于专深学问知道得越来越少,甚至越来越远离学术,所以在学术圈说话就要格外小心。有大学行政职位的人从事学术工作更要强调严格的自律,因为这不仅关系个人的声誉,更关系学校的声誉。大学校长要延续学术生命,不仅要处理好管理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关系,更要在学风建设上做好表率。不可否认,不少学界中人之所以要做行政领导人,是因为担任行政职务有利于个人学术权力的整合,说白了就是因为公共资源的配置是由行政解决和重组的,这与社会管理如出一辙,但对于这种问题的监管又很难。因此,我们应当有更好的制度设计,不恰当的制度设计,会逼良为娼。
记者:对于学术不端的人该不该惩罚?怎么惩罚?
瞿振元:当学术不端的成本不高,所得利益大于获罪,就会有人冒险一拼。如果像国外那样实行因医疗事故而吊销医生执照等类似的制裁,学者们还会拿自己的学术生命开玩笑吗?肯定不敢。
规范学术端正学风刻不容缓
“学术不端是小事吗?”一封写满疑问的读者来信近日震动编辑部。
写信的人是上海一所专科学校的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被人通篇抄袭,出于对“文抄公究竟是谁”的好奇,他踏上了搜寻真相的漫漫长路。
一切都出乎了他的意料,看似简单的求证过程艰难得耐人寻味:找刊登此文的杂志,杂志社说,“实在无能为力,作者资料已丢失”;依据网络搜索结果咨询抄袭者所在省人事厅专技处,得到答复:专技处只有一张职称评定时专家投票通过的表格,并无参评人的相关资料;向该省监察厅举报中心咨询,工作人员提醒,必须向杂志社取得直接证据,否则抄袭者身居领导岗位,可能会销毁证据;无奈之下,与抄袭者所在大学科研管理处联系,只求告知“某年你校某某老师是否在某某杂志上发表过某某文章?”“有”或“没有”的等待换来的却是一句颇为玄妙的回答,“某某杂志当时只是一本普通刊物。”
忙了一圈,一无所获。结果,只剩下这位被抄袭者“很无奈、很可悲”的一声叹息。
“学术不端究竟带来了什么?为什么它总能大行其道?!”在国家有关部门一再表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的形势下,为什么学术丑闻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科技、教育领域显示出对整肃学风的强大决心后,为什么“法不责众”、“求告无门”的怨声依然强烈?
我们的追问或许同样没有答案,但追问的过程就是一次求解的过程。求解,是为了能尽早还学术一片净土,让学术的天空阳光明媚。
学术的天空需要净化
编者按
今日光明网一版刊登消息《规范学术端正学风刻不容缓》,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学术道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为此,本版从今天起开辟“规范学术端正学风”专栏,刊发系列报道,希望引起高度重视,尽早还学术一片净土,让学术的天空阳光明媚。
最近的一次有关学风建设的大事应该是在3月底,在这次以“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为主题的座谈会上,国务委员刘延东说,“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近十年以来,中国学界对于学术道德的构建与治理不能说不重视。
2007年,科技部牵头建立了由教育部、财政部、人保部、卫生部、解放军总装备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十单位组成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而在此前后,许多管理部门、科研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均建立了促进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的组织机构,一系列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也相继出台。
“应该说,遵循学术规范的总体状况已经有所改进,学者、学生和学术机构更加重视学术道德建设,自律性更强了。”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说,但他马上又加了一句:“当然,问题仍然很多。”“原来的大圈变成了小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的概括很形象。2006年,教育部在其社科委专门设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他们俩都是副主任委员,这几年为规范学术道德做了不少建设性的工作。在他们看来,学术道德教育缺失,监管惩处不力,学术评价失当等是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重要诱因。而这,也正是刘延东国务委员此前提出的学风建设亟须改进的方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