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新收获
2010-09-20
作者:黄万华等
来源:光明网
山东大学黄万华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华人新生代和新华侨华人(新移民)作家的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4BZWO52),最终成果为专著《在旅行中拒绝旅行:华人新生代和新华侨华人作家的比较研究》,2008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课题组成员有:史进、文宗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华人新生代作家(主要指60年代后在海外各国出生、成长的作家,以下简称新生代)和新华侨华人作家(主要指80年代后由中国大陆迁居海外的作家,以下简称新移民)的崛起反映了海外华文文学的深层次调整。《华人新生代和新华侨华人作家的比较研究》这一成果通过对新生代、新移民文学整体的历史描述和全面的审美分析及其两者的比较研究,对其创作涉及的民族文化内部的跨文化因素、传统和现代、边缘和中心、东方和西方、身份书写和叙述策略、族群性和超越性等理论性话题进行探讨,富有针对性地回答了世纪之交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新问题。
这项成果分上、下两编。上编是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的整体比较。成果从新生代、新移民作家笔下反复出现的一种表达——“出逃”,来审视他们身份焦虑的丰富内涵,既在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西化和南洋峇峇化的压力中深入揭示出新生代在南洋华人社会的转型中处理“民族性”和“公民性”,构建民族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精神,又在中国的现代性在欧美往往无栖居之地的矛盾冲突中充分关注新移民身上呈现的“两个时代的断裂”及其“自我救赎”。成果从“实质性”、“邻近性”、“奇特性”来透视“身份”本体,揭示新生代、新移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置身于居住国多元化文化环境中,在认同“中国性”和“中华性”、“民族性”和“本土性”(国家性)上的探寻。新移民创作对“中国”身份的强调,已不再是一种以凸显族群性去争取自身权利的狭隘民族意识,而是在谋求多元共存中的一种开放性行为;而新生代开始摆脱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冲突造成的历史上华人民族命运的恶性循环,将国家认同的他者环境的改变和文化认同的自身环境的改善结合在一起,从而在“民族性”和“国家性”上逐步构成良性互动。
这项成果关注新生代、新移民的文学话题,如分析移民文学的“思乡”传统在新移民、新生代笔下的新意蕴,探讨其创作如何在“文化情感”和“现实策略”之间取得平衡,让祖土文化情感与现实生存策略构建成某种互补对接,表现出种种将异乡变成安身立命的故乡的心境和努力。
这项成果也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传承和接纳的各种新问题,例如处理多元化和跨文化这两个不同的价值走向的关系。新生代、新移民的创作都关注这两者的协调,在沟通中保护自己族群文化的传统,在跟居住国其他文化的平等对话中融入居住国文化之中。
这项成果将“语言原乡”视为新生代、新移民身份认同的核心问题,用丰富的材料揭示旅外作家如何将语言看作比“土地”、“祖国”更重要的精神栖息地和生存方式,以此构建一种精神的原乡。新生代、新移民在不同语言语境的冲突中丰富母语的努力生动呈现了汉语的强大生命力。
下编是新生代、新移民作家的个案和专题研究。陈大为、钟怡雯、黄锦树、黎紫书、吴耀宗等有代表性的华人新生代作家和严歌苓、卢新华、章平、刘荒田、陈谦、林湄、少君等重要的新移民作家在多元对话、全球语境中的不同创作追求,都对1980年代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格局调整深化产生影响,呈现出超越东、西方传统二元对立的“第三元”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