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影响学生学习成绩
2010-09-14
作者:蒋逸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探讨学习成绩的主要决定因素中,不少学者强调了家庭因素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第一,儿童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家庭环境中。研究发现,儿童约有13%的非睡眠时间用于在校学习,这意味着父母基本上控制了儿童成长期中87%的非睡眠时间。第二,早期发展非常重要。研究表明,早期经历对后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儿童期是人格的最快发展时期,在生命的第一个五年里,儿童经历了身高、智力、攻击性(男生)和依赖性(女生)等特征在整个生命中的最快发展。第三,发展具有累积性。某个时期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早期发展,而且也影响后来的发展。儿童的许多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稳定,例如,5岁儿童智力与其17岁智力的相关系数约为+0.80,而8岁儿童智力与其17岁智力的相关系数则高达+0.90。
早在19世纪,Francis Galton(1869)就探讨了在英国家庭因素与获得显赫地位之间的关系。从那时起,研究者就致力于弄清家庭特征与学生智力表现之间的关系。1966年的《科尔曼报告》表明,与学校因素相比,家庭背景更好地解释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自《科尔曼报告》发表以后,西方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家庭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有相当大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后,研究者不断改进概念框架、研究方法和测量指标。在研究内容上,研究者从最初使用家庭结构性变量(即家庭是什么?),到后来使用家庭过程性变量(即家庭做什么?),再到近年来使用家庭资本变量(家庭提供什么资本?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或文化资本等),研究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地扩大。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数研究者使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式等。至于测量指标,有学者用标准化的常模参照测试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学者使用平均学分积、教师评分以及其他非标准化的考试来测量学习成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庭几乎每一个方面都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这些方面包括家庭的构成方式、家庭的运作方式、家庭所看重的东西、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等。家庭构成方式包括双亲家庭(或单亲家庭)、父母婚姻状况(离婚或再婚)、父母工作状态、家庭规模大小、出生顺序等。家庭的运作方式是指亲子互动方式,如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家庭做决定的方式、教养方式(专制、放任、权威或宠爱)、父母对学习成绩的反应、父母对教育的期待、父母对教育的兴趣和参与、父母监督等。近年来,不少学者将教育期待、教育兴趣、教育参与和教育监督等视为家庭的社会资本。
有研究认为,家庭做决定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青少年失范有关。单亲家庭父母通常过早地让子女自行决定自己的行为,如选择朋友、挑选衣服、花钱和晚上外出等,以部分减轻他们自己的负担,但是,这一做法会诱发失范行为。父母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反应有“否定外在强化”、“肯定外在强化”、“鼓励”、“漠不关心”、“否定情绪”等五种方式。“外在强化”是指用物质奖惩来进行鼓励或惩罚。比如,“否定外在强化”包括父母对孩子成绩差所做出的减少零花钱、减少做决定的权力、不许晚间外出、减少乘车等惩罚。对优异成绩的“肯定外在反应”包括奖赏礼物、多给零花钱、有更多自主决定的权力、允许晚间外出等。“鼓励”包括对优异成绩的褒扬、鼓励更用功学习、对较差成绩予以帮助等。对成绩“漠不关心”涉及父母不知道子女学习成绩、对成绩好坏漠不关心等。“否定情绪”是指父母让孩子对自己成绩差感到痛苦、焦虑和内疚。研究表明,“鼓励”通常联系着学生较好的学习成绩,而父母的“否定情绪”、“漠不关心”、“肯定外在强化”、“否定外在强化”联系着较差的学习成绩。
家庭环境中的结构和过程不仅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如何学习,而且间接地影响了他们学什么。父母所教导的东西以及家庭所营造的学习环境对青少年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强化或抵消来自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是教育社会学的经典课题,多年来在西方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构成了个人社会生活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家庭模式经历了巨大变化,表现为核心家庭增多、家庭规模缩小、父亲权威衰落、流动家庭增多、离婚和单亲家庭增多、电视和互联网影响增大。在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深入探讨中国家庭环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效能,增进教育公平。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