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研究领域中普遍存在着“论坛哲学”和“讲坛哲学”的断裂格局。我觉得个性化的“讲坛哲学”不是对“论坛哲学”毫无保留的全盘引进,而是一种具有原则性高度的批判性汲取,这就是说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质性。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研究领域中普遍存在着“论坛哲学”和“讲坛哲学”的断裂格局。所谓“讲坛哲学”主要指在以讲坛为主要平台,以哲学育人为核心理念的哲学;而“论坛哲学”则主要是通行于各类学术报刊、各类学术会议的可供研究讨论的哲学。这些年来,随着“论坛哲学”的繁荣,在此基础上追求“讲坛哲学”的个性化日渐成风。其中存在将“论坛哲学”的个性化结论毫无批判地充实到“讲坛哲学”中来,努力使其个性化的倾向。但是,这里隐含一个重大的误区,就是在“论坛哲学”中以“马克思哲学”分离“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做法也被贯彻到“讲坛哲学”个性化过程之中。因此,对“讲坛哲学”的个性化前提进行批判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理论任务。
一、“论坛哲学”研究中的“合法性”追问
改革开放三十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反思与创新的三十年,其研究队伍、研究对象、研究范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人道主义的大讨论到主体性哲学,从实践唯物主义到现在的生存轮为主轴的历史哲学范式、生活哲学范式、文化哲学范式、实践哲学范式等都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研究已经从原先的统一“标准”转向“个性化”了。但是在“论坛哲学”的研究中的一些论点与马克思主义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单就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的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哲学界通常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建立在对现代西方哲学解读方案基础之上来完成的。这样一来,现代西方哲学的如下观念被毫无保留的继承了:否定了建立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以及把哲学当作“科学的科学”的企图、企图排除作为近代认识论基础的二元分立倾向、哲学的转向就是向人的世界的回归。在这样一种现代西方哲学语境中解读马克思通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以往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解中充满了二元论、以“物”观世界,是一种典型的旧形而上学的理解方式,更本不了解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恩格斯根本误读了马克思”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在我看来,现代西方主流哲学家不断指责西方哲学的主客体二分,是对本体论中的主客合“一”与认识论主客分“二”进行了概念偷换所造成的。试想一下,如果世界没有主客二分,那么,还有可能有所谓认识和实践?当我们说正确反映对象和改造对象又从何谈起?实践与认识不可能不区分出主体与客体来。在认识论上否认主客二分鼓吹主客不分或二者合一的观点,只能是实践自我和认识自我,黑格尔意义上的实践不正是如此吗,它只能导向一种唯心主义,因为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对象,封闭的道路只能是空洞的“词句革命”。这样以认识论与本体论混同的逻辑来试图消解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些“理论硬核”,诸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质的“唯物主义”批判,倡导摒弃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走向“超越哲学基本问题”的生存论哲学范式,其前提是经不起推敲的。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引用马克思在一段批评施蒂纳不承认客体只承认主体时说的一句话:“哲学和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这两者的关系就像手淫和性爱的关系一样。圣桑乔尽管他有那种我们耐心地证实的,而他是热情奋发地证实的无思想,却总还是停留在纯粹思想感情的世界的范围内”。
其次,“论坛哲学”的个性化过程中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以假借旧哲学的范式批判恩格斯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恩格斯与马克思被强行分离了,在这些学者看来,在本体论的看法上,马克思从人的生活世界出发,恩格斯从自在之物的世界出发;在认识论上,马克思从实践思维的出发,恩格斯从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出发,在历史观上,马克思在后现代的意义上对共产主义作过程哲学的理解,恩格斯对历史作本质主义的追问。这样一来,我们看到自然辩证法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题、社会存在本体论问题、人类学笔记问题、等等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
二、“讲坛哲学”个性化遮蔽了“马克思主义”
通过上述“论坛哲学”的追问,我们还要进行追问的是,“论坛哲学”中的结论能否直接进入“讲坛哲学”。从目前我们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教学用书来看,这三十年来“论坛哲学”中的结论能够走进课堂的微乎其微。因而在诸多学校通行的一种做法,就是试图用“哲学导论”的课程替代“高校两课“中的哲学部分,这样一种作为“讲坛哲学”的“哲学导论”目前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呢?
首先,在目前一本流行而具代表性的哲学导论教材中,该作者以“论坛哲学”最新成果的姿态明确地指出,二元论是一种旧的哲学方式,并在书中大谈海德格尔的认识论思想是新哲学。这显然与马克思是相违背的。马克思这样说过:“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就是说,关于外部世界是否客观实在性问题,海德格尔显然否定了这一点,否定了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当然也就否定马克思主义反映论。那么,这样的哲学导论以海德格尔为蓝本传授给刚刚进入大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太多辨识力的学生们,将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侵蚀而不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其次,应该看到这样的哲学导论,还容易让导致学生产生怀疑主义、不可知论。按照该导论的思路,我们从海德格尔“去蔽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海氏看来,一个欲被认识的物体在没有被认识之前,显然对人没有“意义” 而将以悬置。事物的意义就在于我的出现它才显现出来。这种说法直接针对了列宁“反映论”中的第一个结论。
最后,对于传统教科书的批判,在课堂讲授中,还容易产生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怎么解释过去革命成功是有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既然是被批判的旧哲学怎么会引导革命成功了呢?为什么在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果同样是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指导下(官方的主流思想仍然没有汲取“论坛哲学”的成果)取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既然我们一再宣称“论坛哲学”的个性化的繁荣,为什么我们的国家的指导思想没有对此汲取呢?这些都是“论坛哲学”所不能回答的,将导致教师在“讲坛哲学”面对这些问题同样无言以对 。
上述对于“讲坛哲学”的个性化的问题讨论,可能会有学者认为这是彻底否定“讲坛哲学”的个性化。这是一种误解。我觉得个性化的“讲坛哲学”不是对“论坛哲学”毫无保留的全盘引进,而是一种具有原则性高度的批判性汲取,这就是说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质性。
三、“论坛哲学”与“讲坛哲学”关系辩证
如果说“论坛哲学”可以在理论的框架内任意让思想驰骋而毫无边界的话,那么,作为高校思想课程之一的“讲坛哲学”有着实践的意义,它既是哲学智慧的广场,也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任务,我们不否认,原来的教科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全盘否定传统教科书的作用,是一种非历史主义的态度,我们坚决反对。既然“讲坛哲学”赋予了这样一种使命,那么,它就只能让各种思想碰撞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批判性阐释。
首先,“论坛哲学”中的“千面马克思”的现象应该重新加以思考。至少对所谓的马克思哲学属于现代哲学范式,而马克思主义即恩格斯肇始的由列宁以及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被认为是一种近代哲学范式下的说法重新思考。
其次,“讲坛哲学”个性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内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就是将人民情怀、人民立场、人民的处境置于“讲坛哲学”的课堂中,运用各种哲学思潮分析社会现状,最终在人民的原则下,比较与凸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改造世界”的功能,在各种思潮的智慧中,凸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大智慧”,在“敬畏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下,共同体悟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