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哲学 > 文章详情
是精华还是糟粕,实践说了算
2010-09-01 作者:周桂钿 来源:《北京日报》
  我们过去常说,“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如何分精华与糟粕呢?据说有“民主性精华”与“封建性糟粕”。可是,当我们深入研究以后,发现民主性与封建性是很难分开的。比如,儒家讲的“三纲五常”当然是有封建性的,是历代皇帝及百官所提倡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果说“三纲”是封建性的糟粕,那么“五常”:仁、义、礼、智、信,哪一个可以抛弃呢?关于义,过去理解的义,是对于主子的忠诚。《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是典型代表;后代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是救助弱者的行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现在我们提倡“见义勇为”,也有扶弱抗暴的意思。义是有传承历程的。关于信,封建统治者讲信,资产阶级也讲信。我们过去说他们讲的是假信,现在看来,世界各地都有讲假信的,不都是资产阶级;讲真信的,也不乏姓“资”的人。
  再如,“和而不同”,到底是民主性的精华,还是封建性的糟粕呢?周朝实行封建制,秦朝改为郡县制,刘邦打天下,得江山,建立汉朝,实行“一国两制”——封建制与郡县制并存。清朝实行的是“一国多制”。从理论上说,这体现了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汉朝至清朝还有实际经验。邓小平采取“一国两制”这种方针,是有历史根源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在香港回归与澳门回归的实践中获得成功,证明了这一方针的正确性。
  从历史进程来看,奴隶制刚产生时有着巨大的进步性。恩格斯曾说:“在当时的条件下,采取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甚至对奴隶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成为大批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而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20-221页)我们过去痛骂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只能说明这种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目前的情况以及我们的感情,并不真正是对这种制度的历史评价。奴隶制的产生在当时是巨大的进步,封建制度产生时也是当时的巨大进步,资本主义制度当然也不例外。我们今天能给一种新制度的产生以高度的评价,那么,我们就无法否定中国封建制度在它的产生初期的巨大进步作用。我们如果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不能简单地痛骂历史上所有统治者、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当政者,就不能简单地否定中国古代的天子、皇帝,不能全盘否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来,每一代人都是有贡献的。
  恩格斯还说过:“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65页)以往的哲学,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日本哲学等。不了解“以往的哲学”,如何锻炼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极端贫乏,如何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思维科学是“历史的科学”。蔑视历史,就没有科学;蔑视部分历史,就丧失部分科学。恩格斯认为奴隶制有进步性,同样道理,比奴隶制进步的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更有进步性,这都是我们必须批判继承的。如果认为旧制度没有什么可继承的,都应该抛弃,那么,我们就要回到最野蛮的原始社会去。
  因此,在我看来,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文化就是精华,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文化,或者有害于人民与国家的说法,就属于糟粕。精华和糟粕这二者都不是钦定的,应由实践来检验,最终实践说了算。中国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成功。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继承者。(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