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不能断章取义——经典是怎样被误读的?
2010-09-01
作者:王保贤
来源:《北京日报》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科学、严密的思想体系。要真正理解、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首先必须扎扎实实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过去一个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们曾经出现过严重的断章取义的现象,给党的指导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思想界、理论界的面貌焕然一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采取断章取义的现象越来越少了。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现象还不可能一下子绝迹。而近些年来,这种现象似乎又有所抬头。
先看以下几个例子。
之一:有学者认为,俄国、中国等东方经济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验证。是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曾经对俄国的农村公社表示过极大的兴趣,并由此对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他们也的确设想过,俄国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此即马克思所说的“跨越卡夫丁峡谷”。但是,论者往往忽略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这一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应具备的条件:
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51页)
对俄国的公社的这样一种可能的改造的首创因素只能来自西方的工业无产阶级,而不是来自公社本身。西欧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以及与之俱来的以社会管理的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这就是俄国公社上升到同样的阶段所必需的先决条件。(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 441页)
众所周知,俄国、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后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以西方国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为条件的,而是以列宁、毛泽东分别为代表的俄中两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上述论者的观点,看似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际上则是牵强附会,其结果,反倒是贬低了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传的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之二:有论者以列宁晚年曾经多次说过“在苏俄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又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等场合“宣布”过苏俄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为“根据”,便得出了列宁晚年思想“自相矛盾”的结论。
但论者可能不知道,列宁不只是在他的晚年,而是从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不久起,就一方面说苏俄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的标准,而另一方面同时又说苏俄是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了。比如,早在1918年1月,列宁就说过:“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我们知道,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这条道路,是多么艰难,但是我们必须说,我们的苏维埃共和国是社会主义的共和国,因为我们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而这些话决不是空话。”(列宁:《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第409页)
原来,列宁早就从“走上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意义上肯定苏俄是“社会主义共和国”了。而这一论述,对判断和确认后来更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之三:有学者说,恩格斯晚年放弃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其“根据”是:1893年5月11日,73岁的恩格斯在对法国《费加罗报》记者发表的谈话中说:
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弗·恩格斯对法国〈费加罗报〉记者的谈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第628页)
但论者只引述了恩格斯的一部分谈话,而没有引述紧接着的另一部分:“当我们把生产资料转交到整个社会的手里时,我们就会心满意足了,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在目前的君主联邦制政府的统治下,这是不可能的。”(同上,第628~629页)请问,如果恩格斯放弃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的话,他还会说“把生产资料转交到整个社会的手里”吗?
论者更没有注意到恩格斯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段话。原来,这是恩格斯对记者提出的“关于德国社会党人在即将举行的选举中成功的可能性问题”及“你们德国社会党人给自己提出什么样的最终目标”的问题的回答。还要说明的是,上引恩格斯的谈话,严格说来,也算不上恩格斯的著作,它是记者整理的,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只是作为“附录”出现的。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浩如烟海。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和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无疑会碰到很多困难。但无论如何,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们都不应该采取断章取义的做法,而应该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科学含义。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