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社会 > 文章详情
为何边称“祸害”边“啃老”
2010-08-26 作者:吴瑞君 来源:《解放日报》
  问:近来,一群年轻人在网络上控诉 “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认为 “父母皆祸害”。而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却选择 “啃老”。请问,怎样看待这一复杂的亲子关系?如何构建 “独子时代”的和谐家庭氛围?
  ——解放网网友 大雄
  答: “父母皆祸害”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一个讨论小组,主要由一群“80后”、“90后”组成。它之所以受到关注并成为公共话题,不仅因为有着一个惊悚的名称,还在于一些年轻人“大逆不道”的言行刺激了社会文化机理中的“孝”神经。特别是,不少青年“啃老”族一边吃家里的、用家里的,另一边却“端起饭碗吃饭,放下碗筷骂娘”。此情此景,怎能不被人质疑?
  其实,所谓渴望摆脱父母束缚、逃离家庭约束的“父母皆祸害”现象与依赖父母资助、依靠家庭港湾避风遮雨的“啃老”现象,都是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日趋严重的求学就业等压力以及物质化、金钱化的情感变异和独生子女人格发育问题的现实产物。二者共同反映了工业化、城镇化、少子化的转型过程给“家本位”结构带来的严重冲击,将其放在一块讨论,反倒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分析“亲子冲突”的成因。
  一是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引发亲子关系变化。我国传统的家庭关系大体以“孝”为核心价值,“母慈子孝”的融洽温馨景象最受推崇。一般来说,天底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因此在亲子关系中往往强调“子孝”和服从。即便父母言行过激,在“爱”的名义下也会被宽容。而今天的“80后”、 “90后”,思维和行为方式日益活跃、自主,观念更超前,思想更开放。尽管由于物价上涨、房价上升等因素,他们对父母的经济依赖有所加强,但在冲突或不顺意时,抱怨愤怒等情绪很容易被点燃。特别是对于不少“小皇帝”们来说,不存在克制或忍耐一说,由此亲子间发生冲撞的几率大为增加。
  二是受不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成长观影响。转型期的代际冲突,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子女背负父母过高期待、承受社会过大压力而导致的。为此,不少人怪罪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这一个表象背后的实质在于,全社会未能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和成长观。诸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等提法,就是未接受系统“岗前”培训的父母们把自己的观念、理解和价值取向强加给子女的典型体现。这在网络讨论中已经成为子女们声讨父母错误管教的一大罪状。
  三是经济社会转型期家庭结构变化的结果。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大中城市的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关系逐渐简单化。特别是,在一亿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只有纵向亲子关系,没有横向兄弟姐妹关系,家庭关爱具有明显的单向性特征。父母及长辈的宠爱甚至溺爱,容易养成独生子女自我、任性、叛逆、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却又不愿意被束缚的特性。在网络上大肆控诉父母的“伤害”以及“理所当然地居家啃老”,正是这一鲜明个性的真实写照。
  古往今来,家庭和谐永远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面对转型期复杂的代际关系,在积极反思的基础上,各方还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构筑“独子时代”的和谐家庭关系。
  第一,用理性的思维把握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使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和谐、亲密、愉悦的行为习惯,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带来猜忌、冲突和无序。父母们必须明白,孩子从父母而来,但不是为父母而活;不应奢望子女能听命于父母,也不要图一时的利益或虚荣而替孩子作出决定。为人父母者只有学着改变和完善自我,适应、宽容并接纳子女,才能重塑良好的亲子关系。在这方面,美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所讲述的家庭启发式教育,也许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第二,用科学的方法塑造家庭氛围。有心的父母应努力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通过学习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心路历程,减少指责、说教等不科学的教养方法。子女们则要学会换位思考,发奋自强,在精神和经济上独立于父母,同时不抛弃孝文化的精粹,尊敬长辈并与父母和谐相处。“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也并不是一味指责父母,其中一篇《为人儿女的路规》的转帖就被当成是年轻人独立自主的参考准则。
  第三,用积极的态度重树教育观和成长观。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成长观,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评判学生的标准应与时俱进,要将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以及待人接物能力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最后,要尽量引导家长减少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特长。(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