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是整合生产、科研、教育等不同部门的功能与资源优势,增强国家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产学研结合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高校作为产学研结合的三个主体之一,应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人才聚集、实验室集中等独特优势,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强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进一步提升结合层次。高校在产学研结合中应树立服务全局的合作目标。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包括当地的全局、省里的全局和国家的发展重点,做到熟悉情况,知晓全局,把握先机,抢占制高点。当前,我省高校应突出服务“两型社会”建设这个大局,服务“两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个重点,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个关键。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把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以及引领和支撑未来发展的前沿高端技术作为高校产学研结合创新的主要目标,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努力创造和转化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加快提升我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打造全方位的合作平台。按照平等互利、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整合资源,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打造四类产学研结合高端平台:利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利用仪器、文献等与企业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中试基地、科技孵化器、技术市场等与企业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利用展会、洽谈会、对外科技交流活动等与企业共建交流合作平台。要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通过参与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拓展合作渠道,深化合作内涵,提升合作境界,在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品研发、人才培养、校企科研人才流动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推动产学研结合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逐步建立起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之间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进一步拓展结合空间。高校应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开阔视野、开阔胸襟、开阔思路,始终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的空间。在合作项目上,处理好新与旧、贫与富的关系。要从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坚持“喜新不厌旧”。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但它是在传统产业上成长起来的,因此产学研合作不仅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攻关,也要考虑有色金属、钢铁、卷烟、食品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按照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做到 “爱富不嫌贫”。如一些工业科研项目可能投入产出比较高,而社会民生项目经费相对较少,但高校不能厚此薄彼,而要统筹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妥善对待。特别是在当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更要注重社会民生项目的研究。在合作对象上,处理好大与小、内与外的关系。要坚持“大小齐抓”,既服务大企业大项目开展重点攻关,也不能忽视与小企业小项目的科研合作,因为企业都是从小发展到大的,没有小就没有大。要坚持“内外并举”, 放开地域限制,对科技攻关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科研效益。目前我省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省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它们都各有所长,应努力做到为我所用;同时要充分发挥省内高校的作用,不要“找来女婿赶走儿”。省内高校也不能故步自封,既要立足湖南,重点加强与省内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率,又要放眼世界,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科技合作,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合作领域上,处理好源与流、远与近的关系。既要重视科技合作,更要重视人才培养。因为人才培养是源,项目合作是流,最终起作用的还是高素质人才。既要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更要多做长远性、基础性的工作。燃眉之急不解决,有时候企业就没办法迈过一道关系自身损益乃至存亡的坎。但是,科技攻关更要关注那些具有长远性、基础性的课题,否则发展就不可能持续。
进一步增强结合实效。全省高校应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并举,不断丰富合作内涵,增强合作实效。要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整合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和创新机制建设,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中锻炼科研队伍,推进重点学科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辐射源,争取多出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应用前景广的科技成果,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供给问题。要围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加强对技术市场需求的跟踪与研判,提高科研选题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通过组织或参加科技成果展示会、项目洽谈会等形式,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对接,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切实解决高校科研与市场应用“两张皮”的问题。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人才培养贯穿于产学研结合全过程。一方面,坚持在创新活动中锻炼人才,加快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站在世界高新技术前沿、能够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科技领军人才。另一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校内学习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向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新型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产学研结合是一部需要企业、学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出演的大戏。推进高校产学研结合工作,必须立足全局,由政府出面当好“导演”,协调参演的各路“演员”相互支持配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才能做到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强化组织领导。应进一步强化省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职能,及时研究解决产学研结合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增强全局意识,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做好穿针引线、牵线搭桥的工作,努力形成各尽所能、齐抓共管、合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格局。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2008 年省里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应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实,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切实优化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同时,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产学研重大成果转化、关键共性技术中间试验、工程化验证等,不断强化以政府投入引导社会投入的功能。通过多方面的引导扶持,吸引高校更多地与省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要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加快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积极扶持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科研投融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评估体系,为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优质服务。各高校也应把产学研结合摆在学校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配备专职人员,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切实强化高校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组织保障。
完善推进机制。当前,我省高校产学研结合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仍比较滞后。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大胆探索新形势下推进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新办法。一是完善评价机制。一方面,改革和完善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制度。政府应以“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为准则来考察高校,把产学研结合工作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内容,适当增加评价权重,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特别是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结果、应用型科技人员培养、科技投入产出比率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开展社会深度跟踪,有效激发广大高校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改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改变主要依据发表论文来鉴定科研成果和评聘教师职称的做法,对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应用进行跟踪,把科研成果的经济性、市场适用性、发展前景以及转化情况作为评价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去寻找课题、攻坚克难、建功立业。二是完善高校科技立项制度。在课题立项方向上,要实现从以科学家个人研究兴趣和专长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向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转变,更多地支持与企事业单位实际需要密切结合的科研课题,避免出现高校研究无视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的课题又无人研究的现象。在课题立项重点上,实现单一性项目向集群性项目转变,重点支持能产出相互关联技术的组群项目,解决当前单一性项目产出的单一技术难以产业化的问题。在课题立项主体上,实现由单一主体向产学研结合的联合体转变,引导和促进高校深化与企业的科研合作,提高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三是完善产学研激励约束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在质量工程建设、教学评估、重点学科和学位点申报、人才计划、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和完善,加快形成有效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比如,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带职、带薪进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或创办学科性创新型企业;对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股权、期权、提成等奖励,等等。
加强舆论宣传。当前,高校科研人员大多习惯于呆在“象牙塔”里做学问、不太愿意深入到基层企业联系实际搞研发,这种局面需要尽快扭转。要大力宣传产学研结合创新对于促进高校发展、教师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引导高校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车间里、写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各地要认真总结推广产学研结合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让有贡献的人获得相应的荣誉与回报,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要通过加强舆论引导,推动形成高校积极参与、教师争相投身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生动局面。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