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校长论坛 > 文章详情
做一等的事业 做中国的脊梁
2010-08-24 作者:马璇 来源:深圳特区报

  开栏的话:
  今天距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还有一周年,为了迎接这场世界级的大学生体育盛会,并以此为契机,加强深圳同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本报今起开辟“世界百所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专栏。首篇推出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的专访。
  此次采访活动亦是本报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献上的一份贺礼。深圳30年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外高校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千千万万高校学子为特区挥洒的青春与汗水。在特区建立30周年的时间节点推出世界知名高校校长访谈录,不仅让深圳人民与深圳学子充分领略世界知名高校的风采与魅力,而且为深圳在新时期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深圳又迎来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倒计时一周年。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在这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看待深圳发展,如何促进与深圳的合作?最近,深圳特区报记者在西丽湖畔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美丽的校园中,对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进行了专访。这位杰出的物理学家,畅谈对深圳大运会和深圳高等教育的见解,以及新时期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如何融入国际社会等问题的看法,从他的言谈中记者充分领略到清华大学这所近百年名校的风采与魅力。

  通过大运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记者: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于2011年8月12日至22日在深圳举行,目前深圳市正举全市之力推进各项筹备工作,请问清华大学届时是否前来参加?

  顾秉林:我们肯定来参加,而且我预计清华学生能拿到一些奖牌,包括一些项目的冠军。因为,清华的学生有很好的体育运动素质。早在1958年,清华中长跑队就出了两位马拉松运动健将。近年来清华大学平均每年有5000余人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现在全校的体育活动覆盖了40余个运动项目,跳水队、田径队、男篮、越野队等都屡创佳绩。

  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清华这些“书呆子”,体育还那么好。可能你也不了解,清华自1911年建校起,就一直以“发展全人格”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之目标,1957年蒋南翔校长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这一理念一直传承至今。一代代清华学生为此而发奋读书,积极锻炼,毕业后以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投入国家建设。在清华,无论教授还是学生,许多人都特别钟情于体育。我记得我当年在清华求学时,每天下午4点半,全体同学到操场跑步,整个清华园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直到今天,我还在不断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值得指出的是,清华大学一直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是社会责任感,智是追求创新,体是健康的体魄,美是艺术欣赏与人文素养。所以说,清华倡导的体育运动,除了强身健体,目的更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格。

  记者:预计本届大运会的参赛国家将达到180个左右,世界各国的大学生届时将欢聚深圳。您认为举办此次大运会对深圳有何特殊意义?

  顾秉林:深圳申办大运会意义非凡,具有远见卓识。因为增强体魄不仅是大学生的事,也是全民的事。深圳举办大运会,除了能够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身体锻炼意识之外,还能对全社会、全民体育和身体素质提高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大运会是世界大学生交流的一个场所与平台,对开拓大学生眼界、扩大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有积极作用。一方面国外大学生来深圳后认识深圳,了解中国,另一方面深圳市民和所有中国人也了解到世界各国的大学生运动员,了解世界各国的体育文化。最重要的是,通过大运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加重视体育运动,自发提高身体素质,同时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如果举办大运会,能让市民意识到体育锻炼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就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建议中国学生在国内上完大学再到国外求学

  记者:您刚才提到通过大运会增强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在全球化的潮流中,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您认为国际视野对大学生来说是否很重要?清华大学通过何等措施来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顾秉林:清华大学选拔人才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要有国际视野。因为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未来的各行各业领导人,包括学术方面的领导人肯定会参与国际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同时理解不同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团结不同的人一起工作,或者与不同的人合作。

  清华大学一直坚持国际化办学。我们要求本科生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至少有30%的人有到国外学习或实习的经历,要求研究生至少有40%有到国外访问或学习工作的经历。这个指的是在学期间,不是指毕业以后。清华大学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我们设立了专门基金,每年资助1500名研究生出国出境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我们积极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办学,并聘请海外著名学者,目前每年大约有800多位海外学者来清华讲学授课,联合指导学生;我们与国外著名高等学校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很多国外名校互办“大学周”、“在学日”等,让学生在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浓厚的国际学术交流气氛中受到熏陶,比如我们与剑桥大学、麻省理工成立了低碳能源联盟。我这个校长成天往外跑,签订了200多个相关合作协议,要求对方为我校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出国学习锻炼。学生们回国后的结果是: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

  记者:现在许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国外读大学,甚至读中学,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顾秉林:每个家庭与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个人有个人的选择。但我的建议是:最好让孩子在国内上完大学,再到国外求学,可以读研究生。这样的好处是,孩子大学毕业后世界观才基本形成,自己有了一个基本的处世的理念和哲学后,再到国外学习,这样就可以增加他的学识、锻炼他的能力。很小就出国的中国孩子,会感觉到几种不同文化冲突的困扰。因为东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这时必须有一种文化作为他的“根”,然后再生长出其他的文化作为根系与补充。如果没有这个“根”,人会像浮萍飘浮,感觉很空洞。如果是我朋友的孩子或是我自己的孩子,我都建议或主张他在国内上完小学、中学、大学,然后由他自己作选择,他喜欢去国外读书就去国外读书,喜欢在国内发展就在国内发展。

  清华选拔人才标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记者:清华大学是深圳高中学子非常向往的大学,除了您刚才提到的国际视野,清华大学还有哪些选拔人才的标准?

  顾秉林:其实人才都是不一样的,很难有一个非常固定的标准。总的来讲,清华大学希望我们的年轻学生一要有非常强烈的创新意识,二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祖国前途、民族命运与自己连在一起,三要有宽阔的国际胸怀与视野,这三条很重要。但这是笼统而言,具体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不一样的,世上有偏才,有怪才,只有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真正变成人才。所以我从不把学生看作产品,从进校到毕业都像大工业生产似的,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我把来到清华的每个学生都看作一块“璞玉”,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在学校的教育,获得充分的滋养和磨炼,最后成为非常有特色、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能够对社会有影响、有贡献。

  记者: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风格,您认为清华大学的风格是什么?

  顾秉林:我曾经在我们学生毕业典礼上说,希望清华学生做第一等的事业,做中国的脊梁。我认为我们的学生应该做到这一点。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老子曰:胜人者力,胜己者强。能自己不断战胜自己,这才叫强。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未来成长工作道路上,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够战胜自我,这就叫自强不息。再一个理解是,清华的人要不断追求卓越,做第一等的事业。我校老校友、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曾讲过: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应用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林家翘应邀到芝加哥大学访问时,曾对他说:“要紧的是不管搞哪一行,千万不要做第二等的题目!”这就是老清华人的抱负——做事就要做到一等,永远追求卓越,战胜自我,不怕挫折。未来中国将在世界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这个时代的清华人,没有理由不树立这样的雄心和抱负。

  厚德载物,即对自己很严,对他人很宽厚,能够团结周围的人一道工作,不要勾心斗角。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的建立与国耻相连,救亡图强、爱国奉献从来就是清华人心中最重的传统与责任。我期望清华的学生和当代中国的青年人,能够把自己的满腔热忱化为一生坚持的行动,为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而努力,不因社会的磨砺褪色,不因个人的坎坷动摇,做中国的脊梁。

  建议孩子们多接触社会注重实践

  记者:您如何看待关于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钱学森之问”?您曾经提出清华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请问清华通过什么样的办学措施来实现?

  顾秉林:“钱学森之问”问得很有道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学术大师,需要培养一批治国之才,需要培养一批兴业之师,这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高等人才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钱学森之问”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如何在大学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深深的反思:究竟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原来的关注点在于不让一个人掉队,这当然是很好的,但我们还需要关注,在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情况下,如何能让少量的、拔尖的、创新的人才脱颖而出。既照顾到全面教育,又照顾到杰出人才的扶植与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清华大学办了“清华学堂班”,遴选有潜质的学生,为他们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最好的条件,使入选这个班的学生作为一个领跑者,在全校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我们办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由姚期智先生亲自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学生参与到清华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研究项目中,同时与国际顶尖学者有非常多的交流机会;我们办了钱学森力学班,这是在钱学森生前关照下办起来的,把清华大学热心搞工程基础研究的年轻学生集中在一起因材施教,希望这些能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一个良好平台。

  记者:对尚未踏进大学校门的孩子们您有何建言?

  顾秉林:建议孩子们多接触社会,多到社会上走一走,特别是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深圳孩子。大家从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学校里面走来走去,所以要接触社会,吃得起苦,这样的磨砺对人的一生都有很大帮助,而家长的溺爱对孩子成长没有任何好处。清华大学是一所非常强调实践的学校,可以总结为“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让学生在一、二年级打下雄厚的基础,以后通过实验室和社会上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科研的6字方针是“顶天,立地,树人”,顶天是要紧跟科学技术前沿,立地要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树人就是培养人才,我们努力通过发挥前沿研究的优势来为学生提供创造、创新的空间。

  南科大筹建应和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记者:大学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深圳正进一步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作为中国顶尖高等学府的校长,您对此有何建议?

  顾秉林:的确,世界上一些科技先进国家,正是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通过政府或社会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建立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机构,聚集和培养高水平学者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高层次学术研究交流,从而持续不断地取得影响世界科学、技术、社会的重大研究成果。比如,由美国联邦政府投资、设在美国加州大学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先后培养出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01至2001年的100年间,世界一流大学囊括了75%的诺贝尔奖得主(不含文学奖与和平奖)。

  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高等教育从零起步,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现在我还记得20多年前深圳大学的建立,当时清华大学给予了大力支持,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深圳大学首任党委书记罗征启教授和深圳大学首任校长、两院院士张维教授都是清华大学派出的,后来清华大学又在深圳建立了“研究院”和“研究生院”。我现在非常高兴地看到深圳正在全力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我认为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是非常好的事情,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眼光。清华会通过各种方式全力支持深圳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记者:记得您几年前就表示大力支持深圳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您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顾秉林:没错,早在3年前,我就说过,“举双手赞成深圳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清华愿意把深圳新的大学扶上去。因为任何一个伟大的城市都有非常杰出的高等院校,而且不止一所杰出的高等院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往往是国家和城市创新体系中极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深圳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发展,关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立,这是很难得的,我会全力以赴支持,也希望一些资金上充足的省市向深圳学习,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只有教育优先发展,城市领导人的关注点放在教育方面,这个城市的居民会才能享受到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无限好处。

  我认为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建应该和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因为大学是在一个区域当中的,应该为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也将成为这所大学的最大特色。深圳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成功的城市,深圳的产业、社会上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在南方科技大学体现出来。当然,大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希望南方科技大学不仅仅是为珠三角,也为全国,为世界人才的培养作出努力。

  加强与深圳合作做大做强两个基地

  记者:清华大学在深圳的两个基地:研究院和深圳研究生院为深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了解,仅清华大学深圳校友会就有6000余人在册,深圳的清华学子当中有大批创业型人才,在深圳各行各业叱咤风云,可以说在特区30年中清华人功不可没。请问清华今后将如何加强与深圳的合作?

  顾秉林: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由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联合设立于1996年,市校合建研究院,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当时开创了中国之先河;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是清华大学和深圳市合作创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是清华大学唯一的异地办学机构。这两者一个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一个以人才培养为主,在清华与深圳的合作当中起着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和研究生院自创办以来,在国内和业界都引起很好的反响,不仅成为清华大学推进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典范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校自身的发展。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让清华大学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的是,特区30年的发展也留下了清华人的足迹。

  深圳对整个中国改革开放来讲,起到了引领和带头的作用,我们非常看重深圳。今后,清华大学将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发展建设,继续加强与深圳的合作,把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和研究生院办好,同时紧紧围绕深圳的中心工作,为特区未来30年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记者:清华今后将如何具体加强研究院和研究生院两个基地建设,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顾秉林:清华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和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我们很早就建立起“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每年在清华大学召开年会;我们还非常重视与各地政府的联系,我们和23个省份签订了合作协议,就我们的科技园、技术转移等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这些合作大都是非常成功的。

  为了加强与深圳的合作,清华大学打算加强深圳两个基地建设,为区域经济建设和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新的贡献。对研究生院,清华提出“北斗七星理论”:政、学、产、研、金、介、用7个方面紧密结合,政府、学校结合成立基地,通过产业研究工作,通过金融机构的支持,通过中介机构的介入,最后使得研究成果用到社会上去。对于这7个方面,深圳是一个最好的结合点。今后清华大学打算把深圳研究生院做大做强,真正成为根系清华、立足深圳、面向世界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我们强调“创新”,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具有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深圳研究生院作为清华大学教育改革的试点,应敢于打破固有观念,营造整体创新环境,提高整体创新意识、社会意识,在学术上保持独立的精神、批判的思维,以严谨、求实的态度追求创新。对于研究院,希望进一步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孵化基地,能孵化出更多的企业与产品来,为深圳、广东和全国的成果转化起到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