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极”到“积极”的回归
2010-08-17
作者:佚名
来源:
自卑、抑郁、焦虑、恐惧、厌食、自杀、精神分裂,看到这些词汇,你有何感受?或许你会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这些困扰,但总归不会心情太好吧。遗憾的是,正是这些描述心理问题的词汇构成了近几十年来心理健康领域最为流行的话题。
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界曾经做过一个统计,搜索了英特网上1887年至2000年所有心理学文献的摘要,结果同样惊人,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献数量比例竟然高达14:1。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学俨然成为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类医学”。
这种事实的形成当然有其历史的因素和合理的成分。然而不幸的是,长久以来心理学家不遗余力地想要消除消极,可是人类的心理问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为增加。也许,你会质疑这一说法,因为它似乎颠覆了我们惯常的“科学主义”的逻辑。可是事实的确如此,即使我们避而不谈大把的研究数据,只要我们对社会时事稍加关注,就不难发现,大学生自杀时有发生,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严重,各种情绪或心理障碍层出不穷……
“行”与“果”的背道而驰,看似充满矛盾和讽刺,却揭示了一个发人警醒的现实——“恶性循环”。按照心理学家格根的解释,这是“一个不断增长的疾病链”,其中第一环是心理健康专家宣布某种心理障碍的存在,比如“抑郁”;然后这一概念通过学校教育、大众媒体或是公共政策逐渐普及到社会民众;接着我们开始使用这些术语来认识和理解自己,当我们觉得“我有点抑郁”时,便会寻求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于是对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需求增加;最终,这一专业队伍不断扩大,有关心理障碍的语词也就越多。这个“疾病链”持续不断扩展,以致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与心理障碍联系起来。
这种现实无疑是可怕的,但是心理学家的初衷并非如此。回顾心理治疗的各种理论,治疗的结果最终关注的都是当事人的积极改变。当事人的问题得以解决,情绪、行为、认知,甚至人格方面的缺陷得以修复,能够对生活获得更好的适应,这是我们希望的“积极改变”。
然而,“积极”仅仅是“消极”的消除吗?心理治疗师的工作仅仅是医治“疾病”吗?积极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认为不然,现今我们的心理治疗存在一个致命的盲点,虽然我们修复心理缺陷、解决心理问题的技术日益高明,但我们却迷失了“一件帮助个体变得更加强壮的最为有利的武器”,那就是帮助个体培育积极力量、追求真正幸福。
积极并不是消除消极之后的附属结果。问题解决所带来的改变,也许能够增强当事人的适应,但是不能保证一个更加幸福更加完善的人生。真正积极的改变,在于使个体的积极力量得以充分发挥,解决问题的同时更能预防问题,积极投入生活,真正获得幸福。“积极”的心理学不仅修补缺陷,更要建设积极,这是心理学价值导向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