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青教授讨论了上半年经济波动中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工资利润的相关情况。讨论所针对的问题是,这些现象是否隐含了影响潜在生产能力和工资份额长期变化的因素。结论是,上半年经济增速下降不是由长期趋势明显变化所引起,而由总需求疲软所导致。
目前所观察到的经济增速下降可能由两方面因素所致。一种可能是总供给方面的因素,另一种可能是总需求方面的因素。若是总供给方面的因素,经济增速下降时通胀率并不一定下降反而有可能上升。若是总需求疲软,那么在经济增速下滑后或者几乎是同时,通胀就开始减弱。这中间可能略微存在一些时差。
从长期看,应该说两方面因素都在作用。最近讨论较多的一种意见是,目前工资上升反映劳动力供给的相对短缺,工资相对份额上升会使得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对总供给在长期将发生的这类变化,宋教授认为并不存在太多疑问。二三十年后中国老龄化显著来临时,经济增长会受很大影响,甚至可能出现一段时间负增长。但就短期而言,当前经济是否在逐渐发生或者经历一个明显拐点?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除从长期视角开展研究外,宋教授集中从短期波动角度来看是否观测到这样的变化。
第二季度经济下滑可由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的急剧下滑观察到。虽然粗算的二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为8%左右,不算太差,但如果由二季度内各月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推算GDP的月环比增速,六月份很可能只有5%到6%之间。从发电量、钢材产量等指标看,发电量连续两个月负增长,六月份钢材产量也是负增长。
从通货膨胀的情况看,今年4到5月季调后CPI的上升和6月份的下跌主要是由鲜菜价格波动引起。如果剔除受天气变化及其他异常因素影响较大的鲜菜价格,CPI指标会平滑很多。剔除鲜菜价格和季调后CPI月环比增长率的局部高点出现在去年10月,今年4月到达1.2%的低水平,5月份回升一些,但目前看并没有强大的基本面因素支持这一回升。如果把6月份的异常情况去掉再按年率算,6月的非蔬菜通胀大概是2%左右,并不存在高通胀。
从目前掌握的一些数据来看,工资份额尚未上升。比较城镇单位平均劳动报酬和CPI同比增长率的数据,可以发现工资涨幅和CPI增长之间存在很高的同期相关性。一、二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同比增长为9.7%,加上人口增长并扣除物价上升因素,工资总收入增长以较大幅度低于二产和三产的GDP实际增长率。另外从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来看,3到5月利润的环比或是同比增长率都远高于名义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这说明从短期数据看,没有迹象显示初次分配中的工资份额上升。由于工资变化滞后,如果经济增长率继续下滑,将出现利润增长率低于名义增加值增长率的情况。但这是短期波动中的现象,并不代表长期趋势。
从货币和贷款增长情况看,现在一些意见的主要着眼点是,去年上半年货币供应激增,到现在为止通胀率应该有所反映。在过去宏观调控到类似的状况时,这种看法基本上都会出现,尤其在去年贷款超高增长的背景下。不过到现在为止,只有一点点轻度的通胀,并无大碍。该现象的形成逻辑在宋教授以前的演讲中已详加论述,因此在本次演讲中并没有展开。简单概括其中观点,最重要一条是货币管内需的假说。当内外需发生不同方向变化时,用货币预测总需求有必要加入预测外需的相对独立指标。
目前,M3环比增长率已跌至警戒水平。用M2指标看不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股市不景气使得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在09下半年以来没有增长,存款性公司债券发行也显著减缓。
因此,从短期波动看,现在各方面情况和过去各次宏观调控使得总需求疲软的状况基本一样。经济的总供给面尚未在短期显现较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