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动先生阐述了欧洲实施大紧缩政策的必要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对中国当前结构性紧缩政策进行评价分析及调整建议。
欧洲采取减赤的紧缩政策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2008年以美国为主的次贷危机导致全球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2009年全球政治领袖基本达成共识,要团结一致避免出现20世纪30年代的大箫条。然而,欧洲发现其刺激政策对欧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小,由于欧洲的消费占GDP比重相当高,刺激政策相当于政府采取借债的办法支持老百姓消费,这些消费创造的需求却流向了非欧盟成员国,因而2009年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改变。
第二,希腊债务危机给欧洲带来巨大风险。希腊的问题在于它的经济已经没有太多增长空间,经济增长靠借债消费支撑,其他猪群集团(pigs)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美国金融危机证明了这种依赖“金融鸦片”的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为防范债务危机的扩散,欧洲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政策,化解债务风险,重塑财经纪律。这有四种办法,一是发展经济,可以征收更多的税,但当前经济尚处于恢复之中,这种方法难以实现。二是采取高通胀的办法,但这种办法现在难以推行。三采取债务重组,出售国有资产,但是这样能筹集到的资金非常有限。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幅度减赤。
欧洲通过降低财政赤字而实行紧缩性政策,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导致大量的罢工抗议,未来紧缩性政策将被迫调整,因而,欧洲的问题很难解决。但问题并非无解,关键需要法德两国团结起来,更重要的是德国人能不能拿出钱来。尽管欧洲人做事情比较慢,但他们想做的事情却大多实现了。比如1999年1月1日欧元推出,2001年欧元成了欧元区内部唯一货币;欧元在“科索沃”战争的时候,当时整个世界认为欧元必定走向崩溃,但欧元不仅没有崩溃,而且在2009年最高潮的时候跟美元兑换比例达到1:1.57。这些事实都提升了外界对欧洲实现紧缩政策既定目标的信心。当然,欧洲紧缩政策将对中国产生影响,一是贸易冲突加剧影响中国出口。二是对中国FDI和资本账户开放产生影响。三是对中国海外投资产生影响。
关于中国目前实施结构性紧缩政策的问题,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政策出台太过集中,所有政策交织在一起可能出现负面影响,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下行压力。一方面,虽然货币政策收紧方向是对的,但是货币增速下降太快,新增信贷在今年6月份同比下降60.6%。另一方面,2009年刺激政策推出的大量投资项目还处于在建状态,目前对地方投融资平台进行处理,导致这些在建项目后续融资成为巨大问题。
总体来看,目前的增长势头已经出现弱化的现象,PMI指数从2009年12月的56.6%下降到今年6月份的52.1%。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10年2季度GDP增长率低于市场预期。如果当前的紧缩性政策没有调整,那么不排除未来经济出现较大下滑的可能性。预计后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将下降到9.5%及8.7%,增长预期最低出现在明年一二季度。
政策调整方面,中国应着力向保增长倾斜,政策调整不是改变政策方向,而是调整政策执行力度,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趋势不可避免,现在要防止的是经济增长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