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北方工业大学素质教育与现代文化研究所所长史仲文在实名博客中,发表题为“我想做一只良知未泯的蛆”的文章,痛陈高校科研学术论文平庸化、科研项目等级化、横向课题货币化、人文理想碎片化、科研团队江湖化、科研体制衙门化等六大弊端。这一言论立刻受到网友广泛关注,两天点击量已达 11386。(《中国青年报》7月29日)
“学术论文平庸化、科研项目等级化、横向课题货币化、人文理想碎片化、科研团队江湖化、科研体制衙门化”是一个怎样的怪象?又该如何认识“造成科研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可叹的,是那些吃尽体制苦头,还不得不跟着指挥棒团团乱转的没有话语权的人。这些人大多工作在第一线,承担的实际工作量最多?”
“学者不像学者,商人不像商人!”曾是人们对“老板式导师”的讽刺,这是导师们把博士后当成“廉价劳动力”的结果。“凡是老板的话一定要听,凡是老板的电话一定要接”是不少研究生的座右铭,当众多怪象被不断抨击时,结合“我想做一只良知未泯的蛆”的沉痛表达,笔者以为,学术界应进行理性的反思,否则,带来的只能是学术边界被一点点突破,最后只剩下了“江湖”,而学术或许仅仅成了“传说”般的存在。
“学术论文平庸化、科研项目等级化、横向课题货币化、人文理想碎片化、科研团队江湖化、科研体制衙门化”,在笔者看来,这是当下大学师生关系极度功利化的折射。近来,大学师生关系不断引起公众关注和争议,大学功利世俗化的一面,大学教师不为人知的一面,日益浮出水面。有人说,在师生关系上,现在是社会不满意,大学不满意,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都不满意。
“科研团队江湖化、科研体制衙门化”之类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与社会风气、教育体制等因素都有不分割的关系,是大学整体世俗化的折射。 近年来,大学与社会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当中的各种价值观,特别是市场价值观不断侵入大学校园,使得大学也不再是象牙塔,不再孤守一隅。在利益诱惑和世俗侵袭之下,“学术江湖”的出现也是迟早的事情。
“横向课题货币化、人文理想碎片化”是功利大学、功利教师和功利学生之间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从本质上说,这是我国大学功利化的结果,并让教师、学生和大学都为之付出了严重的代价:一是师者尊严的降低,二是大学精神的沦丧,三是学生的功利成长。而这些,整个社会也要为之付出的代价。对此,网友说,自己就没有话语权,读研究生的三年里,基本都在做导师的项目,论文只能在毕业前三个月内赶完。而更有人指出,我们这些没背景、刚刚起步的科研人员的生活,连尊严都谈不上。要想改善生活,只有靠职称晋升,靠论文数量。这不就逼着人批量生产科研成果吗!
这一切都意味着学术共同体的沦陷。对于学术共同体而言,不仅仅有一个知识生的维度,而且也有一个良知与道义的维度。学术江湖暴露出社会中充当社会良心标识的知识分子的道德沦丧,体现出时代精神品质的扭曲,意味着一种严重的社会精神危机。
更要看到,长此以往,产生的后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二十世纪,意大利产生了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卡尔维诺说:在一个人人都偷窃的国家里,唯一不去偷窃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在白羊群中出现了一只黑羊,这只黑羊就是另类,一定会被驱逐出去。这是一种可怕的征兆,前景令人担忧。那么,“良知之蛆”能戳穿学术的江湖吗?相信这是所有人的问题和困惑。(朱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