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校长论坛 > 文章详情
纪宝成校长就高等教育问题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
2010-08-02 作者:佚名 来源:人大新闻网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参加了新世纪第一次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人民政协报记者为此于7月16日就高校教育问题专访了纪宝成校长。

  纪宝成校长指出,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会议总结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今后十年的战略目标和工作方针,必将极大地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此次会议的精神与前三次的全教会和《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脉相承,并且更加深入和全面,响应了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期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纪宝成校长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发展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事关民生大计,是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望。

  在谈到大会关于“改革”和“做强”教育的信号解读时,纪宝成校长认为,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人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是教育的基本方针。教育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观,坚持以能力为重,能力优先。同时,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第一职责,教育不应该产业化,不应以盈利为目的,学校工作的重点应以育人为本,根本任务是培养优秀人才。

   纪宝成校长认为,高校应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体现在教学方案的制定、教育经费的使用、人才培养体制的制定、人事管理制度的实施等多个方面。同时,高校要逐步抛开“小社会”的包袱,推进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并应该逐渐创造这种社会环境,使高校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科研上。

  在谈及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时,纪宝成校长认为,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主体的互动和共同作用,而且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更应当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树立。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学生培养目标,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中国人民大学大力推行通识教育,打破过于专业化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多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培养学生们的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批判精神,契合了中国人民大学 “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纪宝成校长介绍,中国人民大学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相契合,正式提出了“十年腾飞”,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吹响了“十年腾飞”的号角,学校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明确,脚步将更加坚定。纪宝成校长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将坚持走“内涵提升、特色强校、质量第一、提升国际化”之路,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实现“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目标。
 

友情链接